訪問主要內容
文革50周年/社會/文化

文革50周年印象記憶:《眼見 “為實”》 -文革五十周年藝術展項目專訪

2016年恰逢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50周年紀念, 在今年世界各地學者、文革親歷者和關心這一問題的中國百姓,通過多種形式對這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進行回顧和反思。

圖片由展方提供
廣告

然而就目前來說,在世界範圍內因為種種困難和選擇表達方式的不同,很少有人通過藝術的形式對文革中的歷程進行紀念,因此法廣請來了正在德國漢堡舉辦題為《眼見 “為實”》 -文革五十周年藝術展的德國漢堡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系教師,藝術家倪少峰先生,對此次展覽和以及他認為今天對文革的回顧和半個多世紀後,當下中國年輕人的關聯進行專訪。

法廣:倪少峰先生您好, 請您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自此發起名為《眼見 “為實”》-文革五十年藝術項目展覽的初衷是什麼?(此鏈接含有該項目的Youtube視頻介紹)

倪少峰:文革五十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特別是那些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必然會留下各種各樣的記憶。而應該講,我在童年時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末期,我們是沒有童年的一代。我們的童年就被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所衝擊,所以文革對我們之後的發展影響深遠。如今距離文革發動五十年了,我覺得自己作為藝術家,有必要為此做出反應,主要基於這個想法我就聯繫了自己的幾個朋友來做這樣一個項目。

法廣:您是否能像我們的聽眾介紹一下您此次展覽的主要內容和方式,具體的形式是什麼?

倪少峰:這次展覽主要的關注點是關於文革的記憶。我們在思考一個人是如何記憶的,而記憶的時候人們大部門會採用圖像的形式,因此很多人在回憶一些歷史事件時,腦子裡會浮現歷史的圖片,或者眼見的東西。所以我們此次展覽的題目叫做《眼見 “為實”》,而為實二字在中文正好是反過來的,在中國古代時當一個詞反過來後,就具有一個陰陽兩屆的寓意。也就是說,人們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和從另一個以後角度看到的寓意正好相反。關於展覽本身它採用了水墨畫和油畫的雙重形式。我主要用了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而來自山東的藝術家、畫家鄧懷東先生則採用了油畫的形式來完成我們的主要展品。在創作展品時,我們主要的出發點還是在文革歷史照片上下功夫。這些照片從文革留存下來,但是它們確實很值得懷疑的一些照片。因為當時所拍下的照片大部分是出於宣傳需要,離現實就非常遙遠了。而這批照片留存至今,未來的人們通過它們回顧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而此次展覽我們就是在考慮藝術家如何對此做出反應。

法廣:您剛才也說到對文革老照片的再製作是此次展覽的主題之一,您可否介紹您們在選擇照片的時候方法和標準如何?而在選照片過程中是否也經歷了從您角度的篩選?

倪少峰:這是很必然的,這些照片的留存會有各種各樣的機緣。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李振盛先生出版的《紅色新聞兵》,它對人們後來對文革的圖片記憶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在實際選擇中我們還是傾向於在當時人們視覺經驗當中,文革的主流宣傳媒體當中經常出現的圖像,比如毛澤東和林彪接見紅衛兵的圖像,以及當時的《中國畫報》。

法廣:在您選擇的文革歷史圖片是按歷史發生時間選擇的,還是從藝術家和創作者的角度而選取的?

倪少峰:我們還是從當時這些照片知名度選擇的角度較多,着重點在於常見會未來留在人們記憶當中的圖像。這樣做反而避免了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批判意義的圖像,要點就是它們能反映當時宣傳的特點。

法廣:我們也知道現如今所謂的photoshop技能, 在文革當時就得到官方的普遍應用, 特別是在消抹公眾對某個被打倒的領導人或污點事件的記憶上, 而今天您卻想用相反的方式來喚起人們對文革的記憶, 這種對歷史官方記憶和民間記憶的對話,您對此是否有所評論?

倪少峰:通過這樣一組展品主要是引發人們對這個時代的思考,尤其是對眼見東西的思考。我們不要把眼見的東西當作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是對眼見的,圖像呈現給我們的東西進行反思,我們肉眼看到的這些文革歷史圖片究竟背後是什麼事實。作為我們自己藝術家在創作時這就涉及到面對這樣一組很成問題的圖像,如何加以處理的問題。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把這些照片進行放大,印製並隨後貼在牆體上面。因為目前條件的不允許,我們就在國內找了一個偏僻的地區用各種各樣的牆體作為載體,把這些圖片貼在牆體之上並再次拍攝。而通過這樣一個直接和現實與牆體的接觸之後,從而使圖片產生了變異的效果。在有了變異效果之後,我們就又試圖發覺其中具有繪畫語言性的東西,來以美術的方式,重新給這批文革歷史照片賦予一種現實感。莫妮卡·瓦格納教授在給此次展覽目錄撰寫的一篇文章當中,她把這個過程稱作圖像的再教育,我覺得她這樣一說確切的點名了我們創作的過程。我們通過展品對圖像本身提出質疑並隨後做出再次的加工,給予其新的內容。

法廣:在了解此次展覽中您所提出對文革存在着3種不同的記憶,有官方記憶,集體記憶和私人記憶,請您具體介紹一下這些概念。

倪少峰:所謂官方記憶我們想通過油畫的形式對,以比較大的篇幅進行再次複製,使之後畫出來的油畫具有更強的現實感,而這種現實感是接近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偽造的歷史,也是如此引起人們對圖像真實性的關注。集體記憶的部分則是通過把選好的照片做成50張小的畫稿,把畫稿進行再次放大處理充實成為50張新的作品。而這樣50x50實際上這個部分有2500幅作品,它的量非常大。再把它們都排成一個繪畫長廊的形式,成為一種“瀰漫天地”的圖像,觀者則在這些水墨畫作品的夾縫當中,被逼迫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這些圖像,但永遠無法得到這些圖像的完整概念。這樣給予觀眾們一種漂浮在集體無意識的記憶。

法廣:在展覽介紹中提到:給予觀者記憶本身並不確定的觀感,並提供反思的空間。此即本項目的主導思想。? 請您是否能更好的解釋一下這個主導思想, 除了畫面的不同 這個 不確定的觀感由何而來?

倪少峰:首先此次展覽通過三種不同的解釋方式,同樣的圖片經過三種不同的闡釋方式,而每一種都帶有它自己不同的特點,這樣就逼迫觀者在圖像之間進行對比、觀察和思考。而通過這個過程觀者們再回到文革照片本身就很難再說它們是肯定的歷史事實,而要詢問其中那個更真實。 大家都知道每當國慶或抗戰紀念諸如此類大型活動時,國內都會推出大型歷史題材的繪畫。 這些作品大多都是採用一種“社會主義現實”的語言,通過這種方式所創造的圖像通常離着歷史的真實越來越遠,更像是在重新塑造歷史。

法廣:這一部分是通過您的展覽對官方給文革下的定義做一個重新的思考和質疑,是否如此?

倪少峰:對,在未來我希望有一天(這些作品能在中國大陸展覽),因為這些作品是給中國人做的。現在藝術界有一種傾向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 來,尤其在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因為中國自身文化符號的頻乏,我們不斷地被西方所“消費”,文革也因此成為一個熱門題材,有些政治反諷的作品進入藝術的視野,而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很成問題,希望通過此次展覽的形式在重新對文革進行闡釋。我希望未來有一天在中國當人們在反思和闡述文革時,會浮現在人們的眼前,進入人們的視野。

法廣:可以看到在展覽主題中很多都是關於文革當時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毛澤東檢閱紅衛兵和紅衛兵自身在政治運動中活動的例子。通過此次展覽,您是否有對當今中國年輕人們所表達的信息, 文革發動50年後當時的年輕人和現在年輕人們的生活聯繫還強烈嗎?

倪少峰:我認為很強烈,雖然我們生活在不一樣的時代,但是年輕人同樣面臨著選擇的問題。特別是面對社會潮流性運動如何進行個體選擇的問題,這是一個集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一種非常物質化的生活態度,而從年輕人角度對此的反思則非常少。在文革時的社會潮流可以說是一種泛政治的傾向和態度,實際上當時的年輕人對此也很少進行反思。我們對現實應具有對當世反思的態度。同時今天的青年們,(特別是在大陸成長的年輕人們)還面臨著缺乏對自己本國了解的問題。在歷史的縱深感開始慢慢趨於扁平時,對大陸的歷史茫然無知。

法廣:但其實他們現在身處的大環境與文革類似,當年是泛政治的,現在是泛物質的,但同樣缺少來自年輕人對現世的反思,是這樣的嗎?

倪少峰:對,我很希望如今的年輕人通過看到我們所經歷過的更明顯的苦難、困境和問題對作為自己個體在如此環境之下今後的選擇做出思考。作為歷史當然是為了未來。我特別希望有年輕人來關注對文革的思考,但是中國的年輕人由於對這段歷史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反而是有些西方的年輕人,比方說我的學生對此更感興趣。在看到此次展覽的作品時,有的人還感到很感動,有的學生甚至在看了這些作品後眼睛裡含着淚。而在這裡我所接觸的中國學生,我感覺對此興趣並不大,當然也有更希望了解自己不知道歷史的學生也來問我關於文革的問題。我對他們提出對文革常識性的問題,如你知道樣板戲嗎,看到裡面跳舞的人有什麼感覺?但我發現他們對這段剛剛過去歷史的知識,對文革反而茫然無知。

法廣:最後您能否向我們聽眾在哪裡能更多的了解到關於您展覽的介紹和信息呢?

倪少峰:我們自己做了一個網頁專門介紹此次展覽,大家如果登陸這個網站就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 目前這個展覽是從11月9號到11月29號,正好在德國漢堡有一個中國月(China Time)這其中展出。 而展出地點的具體地址是在一個漢堡當地叫Barlach Halle K的場館當中,青年人如果恰逢這時來到漢堡不妨去看一看,可能會有些觸動我會很高興。

感謝倪少峰先生能接受法廣的採訪。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