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活着有什麼比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更重要?

發表時間:

入冬以來在中國華北地區出現一場空前規模的霧霾,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霧霾問題的分析評論。 北京《財新網》署名胡舒立的社論稱: “一場年度最重霧霾,讓空氣污染成為2016年歲末中國最熱的話題之一。

廣告

從12月16日起的近一周,遮天蔽日的霧霾籠罩了近五分之一國土。雖然環保和氣象 部門發出準確預報,政府部門亦及時採取應急措施,20餘座城市啟動紅色預警,但是,仍有100多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均值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不少地方空氣 指數頻頻‘爆表’。

霧霾的即期和長遠的經濟社會成本和公民健康成本均十分高昂。”“治霾說到底是國家治理水平問題,甚至能否開發出先進環保技術、現有環保 技術能否充分利用,亦繫於治理體系,特別是環境監管體制。2013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七省市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形成,意在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大 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力度。然而,一些地方為了應付督查,運動式、項目式執法,甚至頂風作案、惡意應付檢查。即使在多地執行紅色預警期間,仍有一些鋼 鐵、水泥、石化企業未落實減排措施,增加污染物排放量。這些現象又與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考慮GDP增速、稅收和就業的政績觀密切相關。”

香港《東方日報》“神州觀察”的評論稱:“中國對霧霾危害有一個認識過程,早在十幾年前,官方氣象台將此現象視作‘罕見大霧’,當美國大使館不斷公布北京 霧霾數值時,中國環保部還斥責為‘不懷好意的破壞’,沒意識到霧霾問題關係到國民基本的呼吸權,關係到國計民生。直到習近平上台之後,重新確定‘金山銀山 不如綠水青山’的環保國策,大力整治污染問題。當局為此重整了環保部的權力架構,並提拔重用了一批少壯派官員,同時組建了高規格的中央環保督察組,中紀 委、中組部官員參加,劍指治污不力的各級官員,期望以泰山壓頂之勢,在短期內對污染問題撥亂反正。但從華北今次的毒霾來看,這些看起來很強大的措施,根本 沒有收到實效。

事實上,治霾屢屢失利,主要是當局對霧霾的成因一直諱疾忌醫,也不敢放手發動群眾,更不敢動用社會輿論監督。眾所周知,社會輿論是防止霧霾 的第一道防線,良心科學家的堅持,勇敢記者的不懈追究,可以喚醒國人,但當局卻一味封殺輿論。當年一部直指霧霾成因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觸動全國人民神 經,引起輿論嘩然,但卻遭到當局毫不留情的封殺。”“十面霾伏之下,國人成為‘人肉吸塵機’,健康受損是顯而易見的。有研究顯示,中國每年有一百六十萬人、即每天四千人死於霧霾引發的致命疾病,中國儼然成為世界第一污染大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沈澤瑋的評論稱:“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汪丁丁針對‘霧霾移民’所撰寫的文章,近日再獲大批網民轉發。汪丁丁說,如果中國的生存環境 持續惡化,中高收入及高學歷者將移民海外,污染企業南遷侵擾南方,‘霧霾憂鬱症’成為常見的心理障礙。汪丁丁還指出,高學歷者移民門檻較低,他們的離去將 造成國家的‘腦流失’。胡潤研究機構在2014年的一份調查也顯示,64%的中國富裕人群已經移民或者正在籌備移民,而污染和食品安全是中國移民的第二重 要原因。”“一旦富裕和中產階級用腳作出選擇時,他們實際上是對所在地投下不信任票,期盼在新居地買一份安全感。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活着有什麼比 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更重要?”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