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小紅包,大商機

發表時間:

中國剛剛送走傳統新年。傳統春節期間,長輩給小孩兒發送用紅紙包裹的錢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孩子。隨着時代的發展,發送紅包的古老傳統遇上互聯網時代,便也跟着舊貌換新顏。2014年,互聯網運營商微信平台推出“新年紅包”應用,短短三年,“網絡紅包”便迅速成為春節的一種習俗。2017年中國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到460億次,打破紀錄。

廣告

日新月異的科技不斷地影響着傳統節日的習俗。數十年前,民眾在春節期間熱衷的活動是觀看龍燈、燈籠、放鞭炮等傳統節目;隨着電視的普及以及春晚節目的創立,普通百姓便開始適應圍爐夜話同時觀看春晚;在影音光盤和數字視頻光盤風魔的時代,人們在春節期間則呼朋喚友觀看大碟;隨着短信時代的到來,除夕夜群發祝福短信便成為保留節目。

2014年,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公司-騰訊的微信平台推出“新年紅包”應用,互聯網便迎來了“黃金時刻”。2014年1月24日,即“新年討喜”功能上線的首日,就有7萬9千名用戶發起了31萬次“討紅包”。發出紅包的用戶也高達7萬2千人,共發出22萬個紅包,總金額超過1800萬元,平均每個紅包都在80元以上。2014年,從除夕到初八,參與了微信搶紅包活動的用戶超過800萬;2015 年和 2016 年春節期間,微信和支付寶分別與央視春晚聯合發紅包,搶紅包便引發全民熱潮。如今,紅包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不僅中秋、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日常的社交溝通,也都可窺見到紅包的影子。不難看出其中巨大的商機,各大互聯網運營商當然不會錯過利用紅包這一工具來圈佔用戶的注意力並推廣各自業務。如今,紅包已成為互聯網的基礎運營工具,春節紅包大戰愈加激烈。

作為一種新型服務,微信紅包曾遭遇用戶紅包轉入銀行卡到賬時間有所延遲,部分銀行入賬的批處理系統容量不足,需要和銀行研討擴容能力,不斷推動移動支付創新。無論是發紅包還是搶紅包,必須綁定關聯微信的銀行卡。業內人士曾披露數字顯示,騰訊一夜激增的移動支付新用戶就在千百萬量級,可謂一個晚上幹了支付寶8年的工作。

根據微信剛剛發布的《2017微信春節數據報告》,香港、台灣、美國成為春節假期境外旅行最熱門的目的地,而韓國則成為境外無現金支付筆數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五,選擇出境旅遊的用戶高達800萬。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微信跨境支付版圖的不斷擴大,春節期間出境旅遊的微信用戶無現金支付越來越活躍。韓國、泰國、香港、日本、台灣成為春節境外微信支付最為火熱的五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微信紅包推出以來,至今走過四個春節,儼然發展為替代賀卡、紙質紅包的全新情感表達工具。數據顯示,2017年除夕至初五,微信春節紅包收發 數達到460億個,同比去年增長43.3%。其中,廣東向湖南發出紅包數量最高,廣東省更以58.4億個的紅包收發個數遙遙領先,成為春節期間“紅包大省”。緊隨其後的是江蘇29.3億個、山東26.4億個、河北24.2億個、浙江24.2億個。

而從春節紅包的年齡段流向來看,同齡人之間紅包往來往往更活躍, 80後、90後是紅包主力軍。有趣的是,今年春節紅包男性之間互發佔比達到32.4%,而女性之間互發則為25.5%,男性發給女性的紅包數量佔比為24.6%,女性發給男性則為17.5%。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