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世界報》:中國加強限制國內企業海外投資併購活動

發表時間:

縱觀近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主要經濟政策變化,不難注意的是當局自今年年初開始加強了針對國內企業,在海外開展投資併購活動的限制。就在本月18號,中國國務院以發表題為“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的通知,向國內商界領袖和社會傳達了,當局在抑制中國企業進行過度海外投資,從而控制其相應帶來巨額債務的重要信號。另據路透社報道顯示,截至到今年8月中旬為止,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併購所涉及的金額總數要比去年減少了42%。這也直接證明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近年來屢屢令世人咂舌的中企外購活動的“冬天”,或許離我們不遠了。

中國北京的一個萬達集團標誌資料圖片
中國北京的一個萬達集團標誌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首先,如若談論中國政府就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問題的政策收緊,就不得不仔細分析上文所提到的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和中國央行聯名下達的最新通知內容。國務院希望通過對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加以具體定位和限制,甚至採取向違反內容企業進行懲罰,及建立黑名單的方式從而進一步縮減國內的債務風險。與此同時,該報告還明確指出了“一帶一路”戰略,在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中應佔有的“統領地位”。

通知說,國務院將重點鼓勵“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和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境外投資”。其內容還強調了,中國官方對可以提高企業產能的裝備技術、高新技術,涉及農業對外合作、能源勘探和開發等海外投資項目的支持。當局還將對能促進商貿、文化、物流領域發展的境外投資給予鼓勵。分析認為,通知內容會對國內企業在隨後選擇,海外投資目的地國家時做出直接影響。如在美英等非“一帶一路”參與國中的相應投資項目將相對減少。該報告還提出,中國官方將對國內企業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及體育領域的海外投資項目加以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計畫”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媒體輿論的追捧。如新華社就曾於2016年4月發表過一篇題為,“與全球競爭者同跑-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4.0時代”的文章,對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對外“多樣化”投資項目加以讚揚和宣傳。但在1年後,可能令很多人都未料到的是,中國政府會對這一曾經提倡的現象加以具體的限制。

對此,《世界報》文章在開頭借用王健林目前處境的例子指出,在幾個月前他還是中國財富榜上的首富,而由他領導的萬達公司也曾在美國好萊塢大肆收購。但本周二萬達集團卻一改往日的國際形象,正式宣布放棄了對倫敦九榆樹廣場地塊,這一價值4.7億英鎊的地產收購計畫。萬達集團高層反而做出了投資國內,在甘肅建設文旅項目的決定。文章分析認為萬達並不是中國政府的唯一目標,如安邦保險集團、海航集團和復星國際等這些疑似主要依靠國有銀行的廉價貸款,才能於國外屢屢進行天價收購計畫的企業,都是被注意和限制的對象。

這則是因為,當局想降低這種依靠通過在國內舉債,來進行海外投資的運作模式,可能會帶給中國經濟的不良風險。這一問題也遭到了來自國際貿易貨幣基金組織專家們的警告。他們則認為中國現有,依靠舉債而促進短期經濟發展的模式,會導致帶來上升的中期出現大幅調整的風險。據統計,在2016年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就達到了GDP的17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世界報》還指出,除了要應對國企效率低下的難題,當局還要承擔著如萬達和海航這樣商業巨頭們的經營風險。由於它們在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且規模甚大,其中任何一家公司如若出現問題,都會給政府的經濟政策帶來嚴重後果。

自2013年以來,上述四家企業在海外投資總金額就高達830億美元。這一現象也成為了大陸官媒宣言在金融風險中要加以預防的“灰犀牛”威脅。這一形容指的是“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就這一問題,文章則引用了多名金融專家的判斷指出,以萬達過去幾年的發展軌跡分析為例,上述公司的海外經營並未能帶來太多的利潤回報,反而大量資本的外流使得中國政府擔心這一現象繼續下去,會帶給保持體制本身存在的風險。

此外,自人民幣貶值現象的發生,中國普通民眾加大了離境投資和換彙轉賬的力度。而這也引發政府隨後採取了嚴格的外彙管制措施,也是當局所擔心的另一大金融隱患。

《世界報》分析指出,結合中國政府最新出台的政策和聲明內容,當局給予了如萬達等巨型私企:要求重新聚焦國內市場,按照國家利益來進行商業活動的明確信息。文章並於最後提出,但是這一要求所伴隨的短期兜售行為,將迫使上述企業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