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政治/社會

保護“人格權”入19大報道 人權觀察指中國採集聲紋特徵恐侵犯隱私

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出了“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指出,與會的代表們認為,這中做法體現出黨對人民權利的高度重視,也有媒體分析認為,“人格權”一詞首次寫入報告,稱得上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但人權觀察報告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採集公民“聲紋”樣本以建立全國聲紋數據庫,此舉恐破壞公民隱私權。

包括人權觀察在內的90個非政府組織和工會關注勞工權益
包括人權觀察在內的90個非政府組織和工會關注勞工權益 網絡照片 DR
廣告

新華網的報道中引述十九大代表、法學專家薛濟民說,在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後,對人格尊嚴的需求更加強烈。十九大報告將保護“人格權”寫入,彰顯國家對人民各項合法權益的全面保護,滿足人民的新期待、新願望。

報道指,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涉及保護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案件不斷增多,特別是互聯網環境對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權保護、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等提出了嚴峻挑戰。

華聲在線-湖南日報上署名為羅建華的文章指出,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科技飛躍的時代,高科技、大數據、互聯網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但也對個人隱私、個人信息帶來威脅,“人肉搜索”、信息泄露導致電信詐騙等層出不窮,利用互聯網侵犯公民名譽權等現象也很突出。中國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對人格權保護出現的新問題,還不能有效應對,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人格權保護需要。因此,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人格權”保護,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十分正確的。

國際著名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在一份標題為"中國:公安採集聲紋特徵恐侵犯隱私"的媒體公開信中指出,有關當局正與生產全國百分之80語音識別技術的科大訊飛公司(Iflytek)合作,開發一種試驗性監控系統,可以從電話通話中自動識別目標人聲。報告稱,人權觀察已於2017年8月2日致函科大訊飛公司,查詢該公司與公安部的商業合作關係,該公司網站上公布的一種自動人聲識別及監視系統,以及該公司是否訂有人權政策。科大訊飛迄未回復。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指出,“中國政府一直在採集千千萬萬人民的聲紋特徵,但整個計畫缺乏透明性,也沒有法律規範採集目標或相關信息的用途,”她指出, “在一個長久以來監控權力不受制衡,異見人士屢受報復的國家,這樣的數據太容易被有關當局濫用。”

報告指,採集人聲生物特徵是中國政府建構“多模態”個人生物特徵圖像,採集更多公民數據的行動之一。此一人聲生物特徵數據將與警方數據庫中的居民身份證號碼聯結,進而可聯結其他生物特徵和個人檔案信息,包括民族、住址、甚至酒店訂房紀錄。

中國民眾幾乎不可能清除這些個人信息或質疑官方採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也不能因政府監控而獲得賠償。和採集其他生物特徵如指紋或DNA樣本不同,個人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聲紋已被採集,也難以知道自己是否正被監聽。

報告繼續稱,官方招標文件和警方報告顯示,公安機關採集聲紋時,將同時收集其他生物特徵,包括指紋、掌紋、人像、尿液和DNA樣本,做到信息採集“標準化”、“一體化”。

只要公安人員認有“違法犯罪”嫌疑,包括行為不檢,就可以採集任何人的生物特徵。

中國政府正在編織一張日益嚴密的監控網,有越來越多的方式可以抓到普通公民批評政府或為社會改革進行組織動員。維權人士和網民只因在社交媒體──如微信──等通訊工具上和平地表達言論,就被定罪判刑的案例原本就不少見。

現在政府又規定購買手機SIM卡等各項服務都必須經過“實名登記”,匿名和隱私空間更加狹窄。有些維權人士就因為搭乘火車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都必須“實名登記”而被公安追蹤捕獲。當局還在一些維權人士的住家門口安裝閉路電視攝像頭,既為監控,也是恐嚇。

科技業者也負有人權義務,應確保其產品和服務不被用於人權侵害,包括侵犯隱私和公正審判權利。

索菲・理查森說,“中國當局的監控工具不斷推陳出新,隱私權卻遠遠滯後,”說。“當局應立即停止採集高度敏感的生物特徵數據,直到建立明確──且可靠──的法律保障機制。”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