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劉必榮教授談特朗普訪華及美中台關係

發表時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11月8日抵達北京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中共十九大之後,第一位訪華的外國元首,也是特朗普上任總統後的第一次訪華。本次中華世界節目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向本台聽眾朋友點評中美元首的會晤及對美中台三角關係可能的影響。

特朗普與習近平   2017年11月9日北京
特朗普與習近平 2017年11月9日北京 圖片:路透社/REUTERS
廣告

劉必榮教授指出:川普(特朗普)抵達北京的第一天,我們看到的是習近平招待他聽戲、喝茶,雙方的經貿部長就簽署了90億美元的合同。我覺得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因此次特朗普到中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談朝鮮問題,一是談貿易逆差的問題。那麼中國此次也送了特朗普一些大禮:90億美金的一些大的合作項目。如同汪洋所說的,這只是前菜,後面接着還有更大的合同,如2500億美元的合同或者雙方的經濟協議。很明顯地,習近平,或說中國政府想要用這個方法夯實了所謂新型大國關係的基礎。我們看,今年特朗普與習近平正式的見面,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了:四月份在特朗普的海湖莊園別墅雙方會面過,接着夏天在漢堡的G20會議時會晤,接着這次是第三次,在北京舉行會晤。中國方面也用了一些非常高規格的接待,目前我們看見的,例如在建福宮的晚宴,在乾隆書房的三希堂喝茶,這些都是比招待奧巴馬時端出來的菜,更高規格。我們發現中國現在很喜歡講一句話就是個“+ ”字,比如說互聯網“+ ”、金磚國家“+ ”。此次,就是國事訪問“+ ”,中國現在喜歡用這種很先進、很新潮的詞:“+ ”,這個“+ ”,就可以“加”出很多東西了。例如說,第一講到高規格規格,特朗普是一個蠻驕傲的美國總統,喜歡像公雞一樣雄赳赳氣昂昂的,喜歡有這種場面,中就在這方面滿足他。其實,滿足後,我們得看後面會要求用什麼條件來換。但我覺得中國用這樣的方式向特朗普講說“其實中國與美國是不需要衝突的”,這是個新型的大國關係逐漸成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特朗普一到中國後,中國整個的這種安排。

至於特朗普是否那麼容易就被習近平用合同用金錢來應付、來滿足後,嘴巴就被塞住呢?習近平與特朗普兩個領導人的其實完全不一樣。習近平剛剛經過中共十九大,剛剛經過政治鬥爭或內部的角力之後,是個勝出者。而且整個又是更強的權力集中在手上的中共領導人。而特朗普呢?第一是有美國國內的通俄門事件,特別檢察官穆勒正在調查他。第二,也就是特朗普在亞洲時,美國國內的一場選舉中,民主黨贏了,像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等地方,都是民主黨贏。也就是共和黨在國內的氣勢比較弱。因為很多人反特朗普,所以他氣勢比較弱。這些都會影響他在海外的一些表現。

 

特朗普就朝鮮問題,對中國喊話、要價會有效果嗎?我們看特朗普訪問行程的沿途所講的話,其實是有點矛盾的信息。一方面,我們看到他在日本喊說:與朝鮮是可以談判的,如失蹤日本人的問題等等,其實是暗示金正恩“願意跟金正恩去談的”。可是到了韓國時,特朗普當然講得比較兇,說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等等。所以特朗普傳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信息:一個是“強硬”,一個是“可以談”。

當然如果與中國來講,中國會講的是:朝鮮的問題、韓國的問題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等等。但是中美兩國有沒共同利益呢?有,其實兩國都希望朝鮮的無核化。但是就在此時,你必須確保朝鮮在這十幾天當中沒有發射導彈啊!而特朗普此次訪問亞洲的時間很長,十幾天。如果在這十幾天當中,它給你來個核彈試射,例如從衛星上看出來,朝鮮要準備核爆,如果這是幾天之內,它給你來個核爆或飛彈試射,那麼這個朝鮮問題會在亞洲國家之間發酵,那麼後來情況就與我們想象的就可能不一樣了,大家就要團結向朝鮮施加壓力了。

此次特朗普與習近平會晤,對台灣有何影響,因台灣一直擔心美中會聯合發表第四公報,這是台灣一直很敏感的問題。

這整個的邏輯是這樣子的,如果美國有求於中國,它希望中國大陸對朝鮮施加壓力,那麼中國大陸很可能就會要求一些回報,那你第四公報要重申“一個中國”或其他等等要求。這個當然是台灣不願見到的。那麼,其實我們後來發現,這次應該還不會,而且美國國內的台灣安全法保障台灣的安全,這是一個國內法,不是隨便簽個聯合公報就可以推翻的。但這是一個假設,這假設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中國有東西可以給美國,與美國交換”。也就是說,中國大陸還可以對朝鮮做某些事,但現在這張牌還沒打出來。那麼,美國就必須告訴中國說:你若把這張牌打出來,那我在台灣問題上,對你做點讓步。但中國表示他已沒牌可打了,能做的都做了,還能另外做什麼呢?如果他不能做朝鮮問題上做什麼,那就沒東西與美國換了。但現在發現,中國用另外的東西來換,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貿易”。既然你特朗普很重視貿易問題,帶來29個美國企業主來,那麼我中國在貿易上怎麼來還給你,多給你一點投資或多給你什麼樣的經濟合作協議。這個如果我中國做了,給你了,那麼你特朗普拿什麼給中國呢?

我認為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不必擔心一次兩會有沒有第四公報,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整個大的一個美中共同合作慢慢逐漸走向有點共治天下的局面。或是說,美國逐漸地往內退縮,然後舞台逐漸讓中國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個新的權力的板塊,然後讓大家往中國那邊靠,那麼這時台灣會變成怎麼樣的邊緣化,會受什麼擠壓?我覺得台灣應該擔心的是大的戰略情勢,而非計較說:你今天有沒公報,明天有無公報,這個是後來的表現。重要的是:現在大格局有什麼變化,這是台灣需要認識到的。

十九大之前,有人擔心,2020年可能是習近平上任後武統台灣的時間;十九大之後,有人把這時間往後推延到他的第三個任期之後。

因為在十九大以後,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有一個邏輯是:如果習近平在內部的權力不穩,他就必須在兩岸問題上求加分,把兩岸問題炒熱了以後,然後讓中國內部鞏固去支持他。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習近平已經穩定了,而且權力如日中天,這種情況下,他在台灣問題上就不需要做任何的冒進,或者那麼急,因為他已經鞏固了,不需要再去強調民族主義或什麼的來爭取更多的支持。這時對台灣就可能稍微會緩和一點。所以在台灣內部,這兩種看法都有。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當中國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當各國都往中國那邊去靠攏時,坦白講,台灣的空間,無論是經濟的養分、外交的空間都愈來愈小;愈來愈小時,台灣自然會感到壓力。其實習近平犯不着這個時候使用武統等方式,他只要抓住一點:不要把台灣逼急了,若逼急了,就會貿然鋌而走險走向台獨,那就比較難收拾了。除此之外,我覺得他不需要急着武力統一台灣。因為他在很多地方已經佔據上風,台灣的壓力,已經感覺到了。這會讓台灣在大陸的關係上會有變化,會有些發酵的作用。所以他可以把你台灣擱着,讓你周邊的壓力逼着你去改變一些政策。我覺得習近平他會做的是,因為他更自信了,就會拉這國家的青年、中小企業,中南部的所謂三青嘛!然後給你台灣人准國民的待遇,到大陸不管是就學什麼的,就完全像大陸一樣。用這種方法,讓你的心這樣靠過去。這個比武統來的簡單,而且更有效果。如果我是習近平,也會這樣做的。這時候台灣就要曉得國際局勢及習近平可能採用的一些方法,他不是真的會硬碰硬的馬上打台灣,但是我們要從這裡去找出我們台灣的空間在哪裡。(請點擊聲音鈕鍵收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