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中國公安“大數據”系統引發擔憂

發表時間:

中國警方借鑒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建立了自己的警務大數據系統,可能是全球類似系統中最強大的之一。國際人權機構人權觀察昨天(11月23日)對這一系統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提出了質疑。

人權觀察對中國公安“大數據”系統表示擔憂,2017年11月23日。
人權觀察對中國公安“大數據”系統表示擔憂,2017年11月23日。 網絡照片 DR
廣告

人權觀察認為,這一警務大數據平台大量收集分析公民個人信息,除其他功能外,主要目的在追蹤和預測維權人士、異見人士和少數民族人員的動態,包括被當局指稱懷抱“極端思想”者。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說。 “中國當局從數以億計的普通民眾身上收集愈來愈多信息並加以集中處理,藉以辨別被政府認為偏離‘正常思想’的人士,然後加以監控。”

人權觀察調研發現,中國政府以驚人數量收集公民信息素有長期記錄,現在更積極開發新技術,例如大數據分析和雲端計算系統,藉以更有效率地彙集和採掘個人信息。有關當局並試圖連結各式各樣的數據庫,加強不同部門和各級政府之間,以及民間信息源的數據分享和分析。

中國公安部門利用各種應用程序分析大量且多樣的數據,包括文字、視頻和圖像。這些應用程序能提供實時或接近實時的有用分析,例如監測交通流量模式。中國公安部門曾經表示,大數據的運用將強化公安搜捕嫌犯、預測犯罪和迅速反應的能力。

“警務雲”系統是中國公安部最具企圖心且侵犯隱私的大數據項目之一。該系統迅速挖掘個人信息,從就醫病歷到超市會員資料,乃至郵件投遞記錄,而這些信息大多可以連繫到獨一無二的居民身份證號碼。

人權觀察基於山東、江蘇和天津等地公安廳局的多項公開招標文件,以及相關學術論文和媒體報導進行分析了這一系統的近況。

警務雲系統指在整合不同形式的信息,包括中國公安部門例行收集的數據,例如住址、親屬關係、節育方法和宗教信仰。警務雲平台並可整合酒店、航班和火車記錄、生物識別特徵、監視器畫面,以及來自其他政府部門甚至私營企業的信息。

根據山東省威海的信息,當地警務雲計畫整合63種公安數據和來自43個其他政府部門和企業的115種數據。

政府收集的數據包括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病歷記錄(包括姓名和疾患),來自國家信訪局的上訪者(向政府申訴者,通常涉及官員侵權)姓名及事由,以及來自司法局的犯罪者姓名地址。警務雲也收集企業數據,包括來自電信公司的用戶姓名及IP位址,來自網絡聊天室的用戶姓名及其社交媒體(微信、微博、QQ和電郵)賬號,以及來自郵遞業者的寄件人/收件人姓名、電話號碼和包裹內容申報記錄。

曾有官媒報導提及公安機關從第三方購買企業數據。其所購買的信息包括“互聯網上的導航地圖數據,大型的互聯網企業物流寄遞、商品購買交易等。”這類數據包括MAC位址(電腦或其他網絡裝置的硬件識別碼,每件裝置的識別碼均為獨一無二)和網絡用戶的路由器信息。

警務雲系統目的在通過“可視化”處理,使公安機關能夠找到隱藏在海量數據中找到潛在的趨勢和人物關係,可以追蹤個人行蹤、同行人員和過往行為,並可對其未來活動做出預測。其目的是通過分析,例如誰曾住在某間酒店或與誰結伴旅行,發掘出公安機關“看不見”的事件與人物關聯。它還可以提醒公安人員注意不尋常的活動──例如某人明明在當地擁有住所卻經常入住當地酒店。

警務雲系統的另一目的是監控公安機關特別關注的人群,例如政府認為最能威脅政權穩定的人士。按照公安部定義,所謂“七類‘重點人員’”包括:重點上訪人員、涉恐(恐怖活動)人員、涉穩(不利穩定)人員、涉毒人員、在逃人員、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和可能“肇事肇禍”的精神病人等。

實際上,地方公安機關幾乎可以將任何人指定為威脅份子而予加強監控,尤其是被認為破壞穩定的人士。沒有任何法律規定要通知被指定監控的當事人,後者也無從提出異議。天津市的一份招標文件說,該市警務雲有能力監控“特定民族人員”、“極端思想人員”、“頑固上訪人員”等。

這類系統的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所謂的“預測式警務”。透過分析過去罪案數據、行為和動態,該系統有辦法預測未來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可能想要利用這種系統,舉例而言,預判其欲防範行為最可能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

人權觀察擔心,中國政府對大數據和預測式警務的運用,已使中國原本普遍的隱私權侵犯問題雪上加霜。

大數據分析必須以大型數據庫為基礎。隨着愈來愈多公安部門構建雲端警務系統,通過日益增加的監控活動,加上與私部門合作,政府收集的個人數據也不斷累積。

按照計畫,警務雲系統將建成巨大的全國性與區域性數據庫,儲存大量人口的敏感信息,並可無限期保存,提供未來不可預知的用途。這種完全不合比例原則的做法,勢將侵犯數億人民的隱私──其中絕大多數根本不會涉及犯罪。

基於社交媒體監控和網上活動彙整的大數據分析,也可能對言論自由造成更嚴重的寒蟬效應。如果用戶必須留意自己發出的每一則微博或短信會不會被用來判定他們是否威脅國家安全,網上自我審查必將變本加厲。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