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平昌冬奧會:美韓以中式方案緩和半島局勢的首次嘗試?

發表時間:

2017年屢屢通過彈道導彈試射,並下令進行核爆試驗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讓世人在過去的一年中重溫了在冷戰中令人毛骨桑然的核武威懾,也迫使東北亞地區一直處於末日隨時可現的危機狀態之中。隨着朝方違反聯合國安理會對朝決議的行為屢教不改,且遭到了包括其唯一盟友中國的譴責,平壤正在為上述挑釁國際秩序之舉付出高昂的外交和經濟代價。聯合國安理會也在過去一年中,將對朝制裁逐步升級,並直至下調和限制朝鮮石油輸入量和成品油的進口量。但與此同時,迷信於通過發展核導項目來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至今為止也並沒有絲毫展現出在國際經濟制裁和美韓軍事威脅下,放棄這一道路的意願。他還屢屢強調各方應承認“朝鮮現已是核強國”的現實。

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將在2月9日至25日舉行
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將在2月9日至25日舉行 法新社圖片
廣告

隨着新年的到來,金正恩正是在這種面臨著日益惡化的巨大經濟、外交壓力,但又不能允許現行體制,及“以發展核武項目”作為政權保險的現狀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向外界發布了一個混合的信息。他在賀詞中首先強調,朝鮮決不可能放棄核武,力圖打消國際社會對“實現半島無核化”這一公認目標的追求。但他也在講話中少有的向韓國主動示好,表達了對即將召開的韓國平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祝福,並稱要與韓方協商“派遣代表團參加冬奧會”。

作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這一表態,隨後便引起了韓方的高度關注。朝鮮方面也在結束近2年的單方面沉寂後,在本周三重啟板門店韓朝直接聯絡電話,並與韓方代表進行了長達20多分鐘的對話。正在試圖抓住這一緩和半島緊張局勢契機的韓國文在寅政府,還向朝鮮發出在下周重啟韓朝板門店高級會談的邀請。如若提議得到實現,這也將是韓朝兩國代表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官方會談。但就韓國官方目前公布的消息來看,上文提到與朝方的電話聯絡及接下來將舉行的雙方高級會談,其主要都只會圍繞着促成朝鮮派遣代表團參加冬運會的相關事宜。雙方代表也很難就更大的話題展開深入討論。但面對來自平壤方面鮮有的低姿態示好,文在寅總統還是希望運用體育外交的方式來緩和半島之間的南北關係。

正因如此韓國總統府青瓦台於周四宣布,美韓兩國領導人在當天進行了雙方第8次通話後,商議並做出了在平昌冬奧會期間不進行美韓聯合軍演的決定。青瓦台對此具體宣稱:“為平昌冬奧會的成功舉行保駕護航,兩國軍隊將不會在奧運會期間進行美韓聯合軍演,並會在活動期間力保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文在寅在與特朗普的通話中還進一步對如若美方承諾朝鮮不挑釁便推遲聯合軍演,將極大有助於平昌冬奧會取得成功並成為 “和平奧運”判斷的肯定。

凡是那些關注半島局勢和解決朝核危機現行方案的人,當解讀美韓總統的這一決定時都會不禁會聯想到由中國政府提出,並經俄羅斯支持的“雙暫停”和“雙規並進”思路。也就是中方提倡朝鮮應暫停核導活動,美韓也暫停大規模軍演,來擺脫目前的“安全困境”,使雙方有回到談判桌前的可能。在這一基礎上,中國還提倡對立雙方能按照“雙規並進”思路,將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相結合,同步對等的最終找到半島長期和平的根本之策。事實上,直至美韓以維護平昌冬奧會順利舉行宣布,在此期間將不進行聯合軍演的決定之前,中國提出的這一方案從未獲得過美國的支持,並多次遭到美方的否定和批判。因此,韓國官方在披露這一消息時曾透露,特朗普給予文在寅代表兩國宣布這一重大改變的權利,也使人質疑這是否是前者在逃避責任,及防止在美國國民面前出現對朝政策自我衝突之嫌的小聰明之舉。

所以說,美韓兩國首腦宣布願意只要平壤不挑釁,就不會進行聯合軍演的宣言是對由中方提出“雙暫停”方案的首度嘗試,是可以被解讀成美國對朝政策發生改變的前兆性嘗試。但回顧上文所提到的金正恩政權不可容忍被跨越的政治紅線,也就是說現行體制不能發生改變,朝鮮核大國地位需要得到美國承認的談判框架下,採取“雙暫停”方案或許能在短期內緩和半島局勢,但如若隨後只通過“雙規並進”思路就能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則讓人略感悲觀。先前因進展緩慢而被最終擱置的六方會談就是前車之鑒。

也就是說,當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國際社會都表示,將不接受新擁核國家出現在世的前提下,而朝鮮當局卻一意孤行將政權存亡與核導項目綁在一起,上述方案極有可能還是會成為一個治標不治本,且缺乏約束力的暫時性對策。而這是因為在當下,無論是美國還是朝鮮都有着在未來,甚至在冬奧會期間單方面不執行該倡議的可能。而到那時,整個東北亞地區還是要面臨著朝鮮擁核不放,及已經打破聯合國安理會5大國無法容忍核武器不被擴散的矛盾現實。就在美韓宣布在平昌冬奧會不進行聯合軍演消息的同一天,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聯合軍演仍將在殘奧會結束即3月18日之後恢復重啟。他並宣稱,這是更多出於對現實需求的考慮而不是政治做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