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旅法學者劉學偉談法國總統中國行

發表時間:

新年伊始,法國總統馬克龍便展開了當選之後對中國的首次訪問行程。針對此次訪問,各方評論不一。我們利用本次機會,採訪了旅法學者、歷史學博士劉學偉先生。

圖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
圖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 路透社照片
廣告

法廣: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已結束多日。各方面評論已經很多。你個人對法國總統本次的中國行有什麼獨到的看法?

劉學偉:馬克龍遵循他的幾位前輩的路線,從西安開始他的中國之行。他在西安大明宮發表了在中國的第一場演說。他的演說長達73分鐘,內容很多。他用現炒現賣的中文說出“讓地球再次偉大”大概是這個演說的一個高潮。我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除了那些捧場好聽的話,馬克龍還說到一些不那麼順耳的話,比如:“一帶一路”的概念應該得到支持,但是,這條路“不應該是一條新的霸權之路,讓所經過的國家都成為附庸,那樣會使它們跨越的國家陷入困境。”他亦指出,古絲綢路從來不是清一色中國人,“這些通路必須共享,而且不可以成為單行道”。這些話,我用百度搜了一下,國內都找不到。
 

當然當然,在訪問期間,中法雙方簽署了核能、航空航天、零售貿易、人工智能等10多個領域的多達27項的合作協議和意向書。阿海琺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合作意向意味着100億歐元的交易金額,而這將挽救面臨財政危機的阿海琺。中國計畫在2019年至2020年購買184架空客A320飛機,價格達150億歐元。與此同時,中國的網絡零售商京東宣布了在未來兩年向中國消費者銷售價值20億歐元法國商品的計畫。中國還同意,在半年時間內解除對法國牛肉實施了16年的禁運。
 

但是,我們好像沒有看到一個所獲訂單的總金額。馬克隆說,“數目是給別人看的。我更看重後續的實效。”這話當然不會錯。他不要和特朗普比數字也是聰明的。
 

被問及中國對人權的尊重問題時,他拒絕公開就此發表看法,並表示:“我完全可以對着法國媒體,向中國進行說教。這種事情已經有過很多次了,沒有產生任何結果。” 這肯定讓法國和西方的左派知識群體大失所望。但形勢比人強,在這一點和貿易方面的斤斤計較,他都向特朗普都學得不錯。

法廣:你認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主席習近平大力倡導的“一帶一路”所作表述採取了怎樣的立場?

劉學偉:在訪問第二天下午的記者招待會上,馬克龍和習近平離開以後,陪同馬克龍出訪中國的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說出了許多馬克龍沒有機會說的話。當被記者問到,“法國是否有仔細審查中國企業在法國的投資計畫”時,勒梅爾說:“是的,我拒絕了很多。”他還說:“我們接受有長遠規畫的投資,不接受掠奪式投資。”

勒梅爾認為,中國投資者“只看重力量對比”,而法國與中國的平衡貿易協議是“允許法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但“不能以犧牲我們的技術為條件”。

布魯諾·勒梅爾告訴記者,他表示相信“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地方,每個人都能理解,如果投資者只是想着獲取最好的技術,而不顧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能否受益,那麼他們是不受歡迎的。”“你有你的戰略利益,但是我們法國人,我們也有我們的戰略利益。”

勒梅爾的這些講話,我也用百度搜了一下,中文簡體完全沒有看到。

馬克龍還在中國呼籲歐洲要建立對中國在歐洲和一帶一路上投資的統一立場。一部分歐洲人士認為, 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在歐洲造成分歧。他們說,得了“一帶一路”好處的一部分東歐國家,對歐盟堅持原則等議題進行抵觸。比如,希臘獲得中共的大量投資後,將重要港口租賃給中國,並對歐盟敦促中共尊重人權的議案行使否決權。但是經濟成熟的北歐國家,如法國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雖在“一帶一路”上贊成合作,但仍和德國一樣擔憂中共的擴張會動搖歐洲原來的政經秩序。亦有歐洲國家領袖警告說,歐盟應當在歐洲受到中國的擴張控制而依賴中國前,對歐洲失去地位與影響有清醒的認識。

本人的一個基本感覺是,馬克龍這次去中國,還是端得有一個相當大的架子,並沒有處處委曲求全。很多人關注他沒有在人權問題上給中國人“上課”,似乎並沒有足夠地注意到,在重要得多的貿易談判中,在一帶一路等問題上,他和他的代表團可是在非常頑強地捍衛着法國和歐洲尤其是老歐洲的利益。也是因為如此,各項協議的簽署並不都是一帆風順,有很多的堅持和討價還價。用中國的一句俗語來形容:他們並沒有認為:“撿到籃子里就是菜。”

法廣:法國方面為什麼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強硬立場?它的底氣何在?

劉學偉:馬克龍和他的法國,現在在國際上至少暫時佔據一個意外突出的位置。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項:首先是因為美國選出一位“美國第一”的總統,他在國際上到處“退群”。與法國直接相關的就是退出2016年好不容易簽訂的有關氣候的“巴黎協定”。當今引領世界的三駕馬車就是美國歐洲和中國。這個氣候問題,美國一旦不玩了,歐洲和中國就成了絕對不可互缺的合作夥伴。其次,本來歐洲的一號領袖當仁不讓是德國的第四連任首相默克爾。但由於德國的組閣危機一直未解,默克爾事實上就只是一個看守總理,無法大聲說話。第三就是英國退歐以後,梅姨就不再能代表歐洲說話。在這三國三位領袖退下以後,法國和其總統自然就必須站上歐洲的第一位。再加上的就是馬克龍的一些個人優勢。他是剛剛高票當選的年輕全權總統,各方面的個人形象的確是相當的優越。他在法國的民望在低了幾個月後,現在又開始回升。法國畢竟還是歐洲僅次於德國的工業強國,他和法國現在的確是有一些可以比較大聲說話的資本。

法廣:最後請談談您個人對歐洲、以及整個西方世界情勢的看法

劉學偉:這裡有一個似乎至今在中國的甚至世界的輿論界都還沒有得到足夠注意的大背景是:從2008年美國的金融海嘯和2011年歐債危機之後,雖然幾經波折,西方和歐洲這幾年來經濟其實還是一路向好。到去年底,大局面已經好轉到令人吃驚的地步。比如,根據最新的數據,西方大國中,美國、英國、德國現在的失業率分別是4.1/4.1/3.6%。只有法國還是丟人的9.5%。經濟增長率美國肯定超過3%(看到的第四季度同比增長預計高達3.87%)。德國全年2.2%。法國今年4個季度的同比增長分別是1.2/1.2/1.8/2.3,也表現強勁的增勢。大體而言,這些記錄都已經恢復到2008年危機以前的好景。西方的其它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起色。大家都知道,美國和歐洲的量化寬鬆已經告終,美國甚至已經開始升息。西方股市大都在一路高漲。

如果2018年這個大趨勢得以持續,那我們似乎就可以說蔓延西方達10年之久的經濟危機就基本結束,接下去有相當可能就是一個比較長時段的增長周期。這樣,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甚至政治環境就會有一個相當大的帶根本性的變化了。中國的輿論界對此好像還沒有感覺。主流媒體還在一片志得意滿之中。我唯一看到(可能自己 孤陋寡聞)的清醒的聲音是,王文先生在《觀察者網》發表的文章:“美國並未迅速衰落,中國崛起進入“持久戰”。

月中傳出消息,德國的基民盟和社民黨已經達成聯合執政的協議。這樣默克爾可以滿血復活,和馬克隆聯手,歐洲就有了主心骨。我為歐盟幸甚。

再回到馬克龍,本人真是為他感到慶幸。因為他讓法國恢復活力的願景真的是遇到了順風,駕馭順風當然是比在逆風中航行容易太多。他改革法國勞工法和稅制的意志足夠甚至稍顯過於強大。2022年馬的第一任期結束時,他真的非常有機會把法國的失業率明顯壓低(到比如7%)。如此,他的第二任期就會沒有懸念。如果在第二任期中他能讓失業率繼續下降到6.8%以下,那將是法國自1980年以來40年沒有再回到的低位,他就可以在法國名垂青史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