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兩會決策 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重大機遇

發表時間:

兩會決策,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重大機遇。

兩會決策,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重大機遇
兩會決策,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重大機遇 亞洲周刊
廣告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什麼?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兩會決策,粵港澳大灣區迎來重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兩會「高頻詞」,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首次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並列,被放在區域經濟戰略部分。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支持將會更加全面、範圍更廣、力度更大,將打造成為全球第一灣區。中央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促成灣區「融合發展」態勢上。

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特色?

粵港澳大灣區六千六百七十一萬人口,陸地面積四點三三萬平方公里,人均GDP二萬美元。香港、深圳、廣州、澳門、中山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香港是金融的中心、航運的中心,深圳是科技創新的中心,廣州是文化的中心、政治的中心,東莞、中山是製造業的中心,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多中心的灣區,各個城市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去發展,優勢互補,揚長避短。

粵澳港大灣區是一個宏大的計畫,這一龐大計畫面對哪些挑戰呢?

隨着中國內地經濟崛起,香港和內地間已從早期的合作關係逐漸變成競爭的合作關係。即使大灣區內,廣州、深圳、香港在金融證券、航運港口、創新科技等領域的角力在加劇,長期存在着「龍頭之爭」。大灣區建設成功的關鍵在於「融合」,這正是最大挑戰,三地如何消除制度壁壘、填平制度鴻溝,實現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制度創新,是不容易的事。
企業家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他們提出什麼建議嗎?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應就大灣區城市群的不同定位、利益分配和基礎設施功能等問題作具體協調,從國家整體利益作分工,讓大灣區各地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此外,可探討推動區內的機場、港口、公路和鐵路、以至證券交易所等大型基礎設施相互持股,並以合組上市公司形式,進行科學管理,打破行政區畫所造成的隔膜,減少利益分配爭議和管理上的繁文縟節,發揮最大協同效益。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其精彩內容嗎?

本期亞洲周刊還報道:美軍卡爾文森號航艦群首訪越南,經菲律賓與南海,劍指中國解放軍。二月份解放軍編隊進印度洋,打算阻止印度干涉馬爾代夫憲政危機,震撼印度洋。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