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龍應台天長地久反思,從家族歷史追溯國族命運

發表時間: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龍應台天長地久反思,從家族歷史追溯國族命運。龍應台新書《天長地久  給美君的信》,以寫給失智母親應美君的十九封信,穿插紀錄戰亂和離散的圖文,談生死,談世代,從家族歷史追溯國族命運。這十九封信,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二零一七年八月,龍應台帶着愛貓、愛書,移居台灣南部的屏東潮州鎮,陪伴年邁母親,並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開始鄉居寫作,也修復了她對大環境沮喪的心。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
廣告

龍應台移居鄉下後,心理上有哪些變化?

二零一七年八月,龍應台帶着愛貓、愛書,移居屏東潮州鎮。她原本只是單純地希望趕快到鄉下屏東陪伴年邁的母親,沒想到屏東這片土地,修復了她對大環境沮喪的心。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開始鄉居寫作,於是有了《天長地久》一書。到了鄉下,從她的臉書可以看出她的快樂指數很高。她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看到台灣鄉村,當然它也有它的問題,但是在鄉村裡她感受到一種安靜的、穩定的、靜水流深的文明。
龍應台如何看待台灣這些年面臨的衝擊?

台灣過去這七十年的成就確實了不起,它從戰爭的流離失所,從戰後經濟的破敗之中站起來,開創一個華人世界中貨真價實的開放型社會,就是了不起。但她現在擔心的是,過去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築在中國這個巨人睡著了半個世紀,它現在突然醒過來站起來,你才發現它是如此巨大,這就是歷史現實,台灣要非常有智慧找到新的生存策略。

除了出書之外,龍應台最近還辦了哪些活動?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二零一八年春季思沙龍系列講座回顧一九六八至今五十周年,四月十七日在香港大學開講,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着名法國漢學家潘鳴嘯(Michel Bonnin)擔任主講人,以活動親歷者的身份回顧一九六八年震驚社會的五月學運,進而解析該場全國性抗爭對後來法國造成的影響。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其他重要內容嗎?

本期亞洲周刊還報道:菲律賓慰安婦凋像深夜被秘密拆除,引起各方指責,華社嘩然。政府解釋拆除原因是配合公造部防洪工程,但背後是日本強大壓力,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訪日時,東京向馬尼拉承諾會提供八十八億美元經濟援助及低息貸款。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