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潘永忠:健康的政權需要有制約有平衡

發表時間:

旅居德國的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秘書長潘永忠先生所著新書《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在台灣出版,引發了對中國新聞媒體業發展的普遍關注。潘永忠先生在這部新書中,詳盡地闡述了自古以來,中國新聞業的發展變遷。特別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以來的巨大變化。我們在今天的本節目中,請潘永忠先生介紹一下中共建國之初,傳媒業的發展歷程。

新書發布會現場
新書發布會現場 獨立中文筆會
廣告

法廣: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掌權之後,對新聞媒體採取的第一個舉措是什麼?

潘永忠:俗語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共政府依靠「槍桿子」和「筆桿子」取得天下,新政府頒布的《共同綱領》與第一部《憲法》,都寫入了「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國家供給必需的物質上的便利,以保證公民享受這些自由。」但政府並未頒發相關的《出版法》、《新聞法》等,作為言論、出版自由的具體保障措施。

新政府的措施:

1、中共政府對宣傳領域的全面管控。1949年中共建政後,為了鞏固新生政權,新政府首先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群眾政治動員網絡機制和渠道  宣傳網制度。這個網不是今天的英特網絡概念,而是自上而下的宣傳機構和系統,落實黨委加強對宣傳工作的領導。

2、保證執政黨的宣傳媒體一個管道,一種聲音。兩年之內,結束和關閉所有的私營通訊社、報刊雜誌社等,將新聞出版業納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國營企事業,組織機構體繫上形成了黨領導下的統一新聞媒體體系。四年之內,結束和關閉私營出版社。客觀上堵住了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管道。說一個數字,1949年前,上海報紙有《中央日報》、《和平日報》、《前線日報》、《東南日報》、《新聞天地》等,這一時期報紙多達70餘種(其中日報27種、外文報紙13種),還有大量的「方型周刊」,甚至多達100餘種。這些報社、雜誌社均以私營為主。經過中共新政府整頓後,上海的報紙、雜誌統統歸官方辦理,僅剩15種。

法廣:請就中國結束私營新聞傳媒的深層原因談談您的看法。

潘永忠:延安時期,共產黨批判國民黨政府的「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報紙」的主張。但中共執政後,依葫蘆畫瓢,甚至還不如國民黨政府。究其原因有如中共元老陳雲所表述的:「國民黨統治時制定了一個《新聞法》,我們共產黨人抓它的辮子,鑽它的空子。現在我們當權,我看還是不要《新聞法》好,免得人家鑽我們空子。沒有法,我們主動,想怎樣控制就怎樣控制。」

法廣:您如何解讀毛澤東曾經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主張?隨後發生的反右運動對中國新聞傳媒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潘永忠:只能簡單來說,首先應該知道毛澤東這人太自信,且相信經驗。中共在延安經歷了一次黨內整風運動,1941年5月  1945年4月20日,中共黨史的評價中,將延安整風運動拔得很高,稱之為中共組織改造,組織建設上的偉大創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為後來的國共決戰,及至中共取得天下,一統江山,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中共執政後,毛澤東再次心血來潮,向社會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幫助中共開展黨內整風運動。重走延安整風運動的舊模式,希望通過整風提高組織和隊伍建設,開始新的征程。

毛澤東是農民革命的領袖,掌握政權以後,生怕得而復失,自己作為黨國之尊的地位不保。他知道最危險的是內部的腐化。郭沫若在延安時期寫了《甲申三百年祭》,說的是李自成覆滅的歷史。早在進北京前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強調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訓。這就有了那次開門整風運動。

毛澤東沒有估計到,運動一展開,社會各界的建言和批評超出了中共的預定設想,中共受不了。比如有人提出「實行『兩院制』,搞『政治設計院』」;還有人提出「檢查『三反』、『五反』、『肅反運動』中的成績,要求鼓勵申訴和糾錯」;甚至質疑中共一黨獨大的專制體制等。

面對這些激烈的批評和民主訴求,毛澤東和中共高層驚愕了,意識到這將危及中共在中國的領導地位。隨即展開「反右運動」,據官方統計,被戴帽的「右派分子」計55萬,而實際人數高達317萬餘。

因言而獲罪,懲戒了一大批人,警示了整體國人,言論自由客觀上被完全取締了。「五七反右」,徹底堵塞了中國言論自由的環境和空間。

法廣:50年多後的今天,反思歷史,您認為中國民眾應從反右運動中得到怎樣的啟迪?

潘永忠;當代文明的一條定理:一個健康的政權,需要有制約有平衡,民主國家的制約與平衡,是通過議會、反對黨、新聞媒體、民間團體等來落實和實施。

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人大、民主黨派、新聞媒體、民間團體等,均受到中共的一元化領導。這個國家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依然處在專制獨裁淫威下,反右運動的殘酷鬥爭溫床始終存在,言論出版依然禁錮,對普通民眾來說,吃一塹長一智,最直接的啟迪和簡捷的經驗是:「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三緘其口,閉上你的嘴。」而對海內外中國民運人士來說,就是一如既往,堅持推動和促進中國的民主事業,早日實現憲政民主制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樣反右運動的噩夢才不會重現。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