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中國社會的各角落到處是“胡鞍鋼”

發表時間:

一個大學教授的名字,胡鞍鋼,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突然爆紅中國互聯網,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胡鞍鋼現象” 的分析評論。

中美國旗。
中美國旗。 圖片來源:路透社/Damir Sagolj/File Photo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署名單仁平的評論稱:“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2017年4月在一次演講中宣稱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這一演講今年1月之後開始在互聯網上發酵,對他的猛烈抨擊和嘲笑一直持續到今天,胡鞍鋼為此付出沉重聲譽代價。輿論場對胡的批判反映出,過度的實力自信在中國沒有市場,中國社會對這樣的傲慢有很高警惕。”“但是在另一個方向上,對於中美差距的描述和對危機感的宣揚,無論它們有多誇張,輿論場也容易給予寬容。互聯網上流傳着各種各樣的‘盛世危言’,其中不少都受到追捧。最新的一例是經濟學家高善文表達對中美關係惡化的嚴重擔憂,其中有一個意思說,如果中美關係全面惡化,那麼30歲以下年輕人的這一輩子就可以洗洗睡了。高事後表示他沒有說這句話,但不管這句話是不是別人安給他的,它能火起來,很說明問題。”“膜拜西方和恐美在中國有着自近代以來長期的歷史根源,它們在一些較有社會影響和話語權較重的人群中尤其顯得突出,進而會在一些重要節點上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美中貿易戰轉熾熱,可能造成中國經濟損失,卻引發民間覺醒,紛紛反思中國當前經濟、政治和社會現況,可說是貿易戰之外的額外收穫。繼中國學者發表自省文章後,網上流傳要求清華大學校長開除胡鞍鋼教授的呼籲書,‘驅逐誤國誤民的胡鞍鋼’傳已有上千位校友聯署。” “‘驅胡’行動反映知識界的自省,對禦用文人、左傾思維的不屑,”“聲討胡鞍鋼,說明中國社會還有頭腦清醒的人,對高校政治化、學術殿堂研究浮誇、失去客觀嚴謹,大學更失去對社會思想的啟迪和領導功能,表達憂慮和不滿。因為這種落伍倒退,往往導致整個國家和全民思維倒退,卻成了舉國體制,極少被糾正。”“對照網上近日再流傳,2012年人大代表邢卓對三座中型城市6000名25歲以上居民訪查15個問題,結果令人驚詫。譬如78%的人認為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81%的人相信大面積腐敗是改革開放過程不可避免、72%的人認為西方民主是假的、70%的人認為美國遇九一一恐襲‘大快人心’、83%的人認為盜版無所謂,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顯示中國距現代化有多遠,社會各角落到處是‘胡鞍鋼’。”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張敬偉的評論稱:“胡鞍鋼的報告的確不夠周延,報告在數據選擇上也存偏頗;也不排除胡鞍鋼作為體制內學者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可能性。但讓胡鞍鋼一個人背負中美貿易戰的責任,將其驅逐出清華園來緩釋社會焦慮,本身就不客觀。”“胡鞍鋼的觀點並不新奇,早在2014年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就認為,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和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也曾這麼認為。但是中國學者不批海外機構和智庫,而批胡鞍鋼,被調侃為‘批胡就是胡批’。”“中國社會的轉型期或內政外交面臨挑戰時,也是知識分子異常活躍但思想分野的時期。前幾年左右論戰激烈,過去兩年是右的聲音式微,中美貿易戰加劇,左的聲音依然任性,但右的聲音也開始加大分貝。” “雖然知識階層在自媒體上鬧得很歡,但是上自決策層下至民意麵,並未受到多大影響。面對美國貿易戰的加碼,中國決策層的立場很明確,打則奉陪到底,和則敞開大門。至於底層民意,更關心的是現實民生,對於知識階層的左右紛爭,基本是冷漠圍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