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私有經濟退場論為何在中國引起恐慌

一篇署名吳小平的『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制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的文章在中國觸發全社會神經,就連官方媒體最後也幾乎全體登場滅火。

社會層面產生的恐慌,據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左轉的做法有關。
社會層面產生的恐慌,據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左轉的做法有關。 路透社
廣告

文章9月11日發表之時,正逢中美商貿戰方興未艾,中國經濟面臨巨大下滑壓力,私營企業經營環境更加困難,中小企業貸款困難,代表性的民企接連出事……吳文這樣鼓吹私有經濟退場,自然會引起社會騷動。

作者的核心觀點是:“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面對當今國運之爭,當前強國之戰,國家必須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必須統籌發展,必須令行禁止。”並稱:“私營企業,有其優勢,有其劣根。”

官媒立刻出動,穩定民心。經濟日報13日發文批評吳文論點“荒謬”,是“自以為是的奇葩論調”,當晚,人民日報頭條發出私營經濟只會壯大不會退場的署名文章。批評這一言論“製造市場恐慌情緒”,官方公眾號“長安劍”13日甚至質問:“私營經濟立場,誰開歷史倒車,誰就是人民和國家公敵”。新京報說吳小平的網文並非孤立現象,而是代表了“社會上的一種錯誤思潮”。

官媒反駁,輿情難平。為什麼?事情恐怕並非空穴來風。既然社會上有那麼“一種錯誤思潮”,從何而來?分析者指這與習近平登台幾年以來強化集權有重大關係,中國高層新制定的經濟政策也明明寫着“加大中央集權”,吳小平的文章至少是揣測中央意圖而來。

吳文的論據,之所以要強化公有經濟,是因為中美“強國之戰”,是因為這場戰爭涉及到“國運之爭”,這些話,大約從某種程度上透出北京當局的某些意圖,也顯示出高層的不安。他們口頭上強硬,實際上對打勝這場商貿戰有多大把握?

社會層面產生的恐慌,顯然與習近平上台以來的一系列向左轉做法有關,也跟私營經濟的處境及多位商界大佬最近頻出狀況有關。有分析指出,中國私營企業正處於七八年鄧小平推動改革以來的最困難時期,民企即使再有成就也生存艱難,代表性民企大佬連連出事。萬達、安邦、復星、海航都是很好的例子,明天系的肖建華一夜失蹤,安邦董事長吳小暉的安邦一夜之間被官方接管,阿里巴巴支付寶也傳出即將國有化的說法,國有化的陰影像幽靈,肥羊遲早會被當局宰殺的說法不斷。

今年是鄧小平啟動的經濟改革四十周年,但是,許多分析者認為習近平與中共經濟改革鼻祖鄧小平精神上也是越離越遠,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黨政分開,集體領導,廢除領導人終身制,習近平搞的是向毛澤東時代靠攏,黨的一元化,一人獨裁,修憲廢除領導人任期制。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民營經濟難免會擔心有一天會遭厄運。北京當局似乎對此有相當認識,人民日報從14日起,有針對地發表“總書記發出深化改革動員令”系列報道,文中引述多人意見,稱讚習近平總書記是“當之無愧的改革家”,“總書記是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他的改革開放思想和小平同志一脈相承,而且是創新發展的。”

如何理解當局對私營經濟的態度,政治觀察人士胡平分析:“鑒於毛時代的慘痛教訓,現今的中共當局深知私有經濟最富活力,它還需要私有經濟發揮積極性,因此並不打算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但由於私營企業的私人性,不在當局直接掌控之內,又讓當局感到不放心,因此它要給私企塞進一個坐探,套上一個緊箍咒。”中國獨立觀察家鄧聿文認為,私營企業佔據中國半壁江山,若使其半死不活,誰來解決龐大的就業問題和政府的稅收問題。因為,“不管中國領導人對私營經濟真實的態度如何,任何在文本和政治上動搖私營經濟的做法,都會引起社會海嘯…”

也有論者認為,一篇文章差一點引起一場“海嘯”,預示高度集權下中國社會的神經相當地脆弱。經濟下滑,商戰正隆,當局大約不希望讓佔半壁江山的私營經濟也加入到對抗陣營。民間的反應則似乎顯示,有關毛時代以“一大二公”,“公私合營”之名宰割消滅私有經濟,鄙視甚至沒收私有財產的那段可怕的歷史記憶,又在人們的腦中復活。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