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看中國限制垃圾進口的環保效應

發表時間:

中國政府從今年年初開始禁止進口西方的塑料,廢紙以及紡織垃圾等二十多種垃圾,今天中國官媒新華社又再度宣布了中國環境部,商務部以及發改委聯署的一份文件,文件規定從明年一月起增加32類禁止進口的固體垃圾,包括鋼鐵,木材廢料以及破損的汽車以及船隻零廢料。中國官方的上述決定推動西方政府尋找新的垃圾處理方式,也使西方的消費者們重新審視他們目前的消費模式。

中國叫停垃圾進口
中國叫停垃圾進口 網絡照片
廣告

應該說,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的上述決定為地球的環境帶來了福音。使西方消費者們明確意識到,不僅原材料的開發,產品的製造過程會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破壞,即使產品使用壽命結束成為垃圾之後也依然給環境造成負擔,尤其是當這些垃圾通過遠洋貨輪從歐美運輸到中國,其中所必須耗費的能源以及對海洋環境的污染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受到消費者們的忽略。

令人遺憾的是, 自從中國拒絕接受西方垃圾之後,長期把中國當作垃圾筒的國家逐漸將垃圾轉向泰國,越南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然而,這種應對措施能夠解決燃眉之急,但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因為東南亞地區的小國的垃圾處理能力有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達成飽和。而且,塑料等垃圾並不是可以多次回收的原材料,一半隻能回收一次,至多回收兩次。不能繼續回收的塑料因不可能自然分解而不得不被焚燒,而塑料在焚燒過程中將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劇毒氣體,所以,應對塑料垃圾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生產塑料產品。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國家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注重減低垃圾生產,零垃圾的消費意識逐漸被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的消費者們所接受。巴黎的大街上出現了許多專門出現散裝商品的商店,顧客可以拿着自己的玻璃瓶去購買洗衣粉,洗髮精,以及家庭用的清潔劑等產品。家庭的日常消費品,例如麵條,大米,等產品也可以散賣,顧客可以用自帶的布袋或者紙袋來包裝。因為,塑料口袋,塑料盒子,絕大多數的塑料製品不僅不能多次回收,而且產品內部含有含有聚苯乙烯,內分泌干擾素等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另外,同零垃圾意識同時流行的消費方式就是購買就地生產的產品,無論是日常消費的蔬菜水果還是家庭使用的電器或者傢具用品,越來越對的消費者選擇使用本地產品,這一方面是為捍衛本國的企業,更重要的是出於環境考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也使消費者更加意識到消費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的消費模式應該成為過去,因為它首先是建立在對中國勞工的可恥的剝削之上,其次,中國製造從原材料到成品出口,其環境代價都是西方同一產品的好幾倍。雖然,製造商與進口商能夠從中獲得巨額利潤,雖然消費者也自以為獲得廉價產品而一時歡喜,但是,最終造成的社會貧富差距以及地球環境的極度污染還需我們地球上每個人來買單。

所以中國的出口模式是一個不可能持久的模式。同樣,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節中,中國官媒興奮地介紹當天的網購營業額超過四千億元人民幣,中國的網購業務如何發達等等。殊不知,在全民網購的背後,留下的是大量難以處理的垃圾。據中國國家郵政局統計,中國全國快遞在2016年共消耗了約32億條編織袋、147億個塑膠袋、37億個包裝箱,以及3億3000萬捲膠帶。光是一年消耗的包裝紙,就達4600萬公噸,相當砍掉7200萬棵樹。而對快件垃圾的回收率據報道僅僅不到10%。

現代運輸,網絡商務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不能忽視支撐這一消費模式的巨大的環境代價。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