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北京目前很多政策與做法,是與五四精神相悖的

發表時間:

畫時代的五四運動走過了一百年的歷史,北京日前高調舉行紀念大會,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情勢的分析評論。

圖為中國網絡關於五四百年紀念活動圖片
圖為中國網絡關於五四百年紀念活動圖片 網絡照片
廣告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中國1919年的五四運動屆滿百年。那個‘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積弱年代早已遠去,醒過來的中國如今已是雄踞東亞的強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周二發表講話,把紀念五四定位成‘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愛國主義’,年輕人要愛黨、愛國,‘一個人不愛國是很丟臉的事’,卻淡化五四倡導的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很少有人懷疑‘賽先生’(科學)對中國發展的重要,卻也難忽視‘德先生’(民主)百年走來依然踉蹌。不少學者更指出,中國大陸目前的發展方向,甚至和五四精神背道而馳。”“為了鞏固權力,中國共產黨將五四定為‘青年節’,鼓勵青年奮發精神,卻絕口不提五四的‘挑戰權威’、‘打破體制’。”“中國崛起,但質疑大陸社會開放氣氛倒退的聲音越來越高。”

台灣《中國時報》的社論稱:“時至今日,兩岸走上了不同的體制,意識形態與思維模式也有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雙方好像一個是‘德先生’,一個是‘賽先生’。台灣擺脫威權體制走向民主化,獲得舉世肯定;大陸一黨專政強調愛黨愛國,但在治理效能、經濟與科技發展上頗有成績。不過五四先賢在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時,認為二者是促進國家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兩個輪子,應該相輔相成齊頭並進,並不是切割為二而各行其是。兩岸的現狀其實是兩種制度的競爭,也可以視為在中國土地上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一場歷史賽局。二種制度的優點、缺點都清楚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可以讓兩岸人民比較、省思。這種競爭不需要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二種制度也不必然相斥,如果能相互理解學習,逐漸作體制上的截長補短,結果可能是雙方共同的進步,以及彼此距離的拉近,而這個過程可以促成體制的融合。”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五四的‘德先生’‘賽先生’之說,則顯示當年中國集體智慧的畫時代意義,因為他們已經總結出現代價值的最核心內涵。”“在華人社會中,台灣在解除黨禁後擁抱了‘德先生’,香港則因為英國人殖民而直接傳承了‘賽先生’。台灣的民主政治雖然亂象頻繁,卻仍然為不少海內外華人所稱羨,甚至最近還吸引一些香港人移居。香港的法治精神也造就了亞洲最自由和繁榮的社會。台灣和香港的經驗,說明華人社會能很好地接納兩位先生,但兩地近年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上出現的問題,則凸顯將民主與法治引入不同的社會,也需要因地制宜,適應當地的土壤,並且不斷更新完善,才能產生出既能體現出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又適應當地社會條件的運行制度。”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一百年後的今天,國家已經強大,國人毋須再為民族的生存與獨立而擔憂,然而,由於不同的原因,青年又再次出現遲疑、糾結和迷惘的情緒。”“雖然一百年前後中國青年所面對問題的性質不能比擬,形成原因與面向解決的對象迥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青年中瀰漫著躁動不安的情緒,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前途,都是隱憂。而這種新型問題的出現,以傳統的思維與方法去解決,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要由青年人以新思想、新思維來參與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五四精神,在於鼓動青年敢於探索,勇於承擔,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分憂,青年能夠以開放的態度、開闊的思路去思索,必須讓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與自由之思想,而目前的很多政策與做法,是與五四精神相悖的。”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