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

香港示威報道國際傳媒多採用“百萬人”數字彭博CNN法新社更標題特出

示威遊行人數多寡,一向是個政治敏感的指標,尤其是一些高度可信性的國際傳媒機構,處理相關報道時特別謹慎。不過多家國際媒體在報道6月9日的香港示威遊行時,都罕見地採用了主辦機構民間人權陣線所公布的103萬人的數字,將警方的估計數字置於次要,而包括彭博、CNN以及法新社等傳媒,更採用“百萬人”作為報道的標題。

香港民眾上街抗議資料圖片
香港民眾上街抗議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彭博(Bloomberg)的標題是《香港反中示威有接近1百萬人參加》、法新社英文版的標題是《“百萬遊行”:香港大規模的反中國引渡法示威》、CNN美國有線網絡新聞的標題是《主辦單位稱逾1百萬人上街反對中國的引渡法》。紐約時報在較早前的報道,標題亦用上百萬人的數字:《主辦單位稱有百萬人上街示威》。

過去國際傳媒在處理香港大規模群眾事件時,都特別審慎,例如紐約時報6天前報道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時指出:“主辦單位估計有18萬人參加,遠較去年為多,而一向估計數字偏低的警方,則說最多隻有3.7萬人參加。”而且紐時也承認“參加晚會的人數多寡,成為了港人發泄不滿情緒的晴雨表”。

不過在報道9日的示威大遊行時,一些國際傳媒就算標題沒有“百萬人”的字眼,但亦罕見地強調主辦單位估計的數字,例如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副題用上了“百萬人”的數字,而在第二段的報道指出:“遊行人數之多--主辦單位估計超過100萬之譜,即每7個人之中,就有1個香港人參加遊行--反映了北京對香港管治的權威面對多年來最大的挑戰...。”

華爾街日報更在標題形容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抗爭”(the last fight),意思是指一旦逃犯條例修訂案得到通過,居住在香港的人都活在被引渡回大陸受審的陰影下,日後無懼走出來以言行反對中國的施政,可能需要經過更審慎的考慮。

經濟學人在每日簡訊中的報道,亦在開頭第一段中指出:“估計有100萬人走上香港街頭,抗議政府的引渡條例草案。這條法律本來是容許香港將一名懷疑在台灣殺死女友的男子引渡到台受審,但批評者指出政治異見者恐怕也可能被引渡到中國受審。”報道沒有提到警方的數字。

英國金融時報的標題是《香港示威者塞滿了大街小巷抗議引渡法》,副題是《警方說24萬人參加但主辦者稱超過100萬人出來示威》。

德國之聲(DW)報道的第一段是“香港舉行反對引渡中國條例的大規模遊行中,警方與示威者發生衝突。主辦單位稱超過100萬人參加示威。”報道直至第5段才提到警方估計的24萬數字。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