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物特寫

巴切萊特:寫入智利史冊的女總統

發表時間:

2013年12月15日,曾經是智利首位女總統的米歇爾•巴切萊特再創先例,在新的總統選舉中輕鬆取勝,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第二次當選總統的女性。4年前,她在萬民擁戴中結束了首屆總統任期;4年後,她在總統選舉投票中獲得了62%的支持,創下智利自1989年恢復民主體制以來總統選舉中得票率的最高紀錄。但是,再次出征的巴切萊特能否不負眾望,兌現諾言,回應選民的殷切期待?

廣告

的確,時隔4年,智利選民對這位空軍少將的女兒仍然愛戴如初。這種感情紐帶開始於2000年。當年,兒科醫生出身的巴切萊特接受時任總統里卡多•拉戈斯任命,出任衛生部長。使命是在3個月內,改變國內初級保健中心就醫難的局面。巴切萊特沒能如期完成使命,但是她努力改善醫療體制的努力得到了民間的肯定。總統拉戈斯親往一個保健中心視察改革進展時,一名婦女為了向衛生部長表達感謝,竟毫不客氣地推開總統,並要求總統一定要留住這位衛生部長,這讓拉戈斯頗感意外,意識到這位女部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贏得了民眾的愛戴。兩年後,巴切萊特被任命為國防部長,成為拉美地區第一位女國防部長。其間,她致力在這個軍事獨裁政權長達17年的國家推動軍民對話與全國和解,她的民意指數持續攀升,最終成就了2006年她在總統選舉中的勝利。

在2006年至2010年的四年間,她推出了一系列社會措施,希望改變國內嚴重的貧富分化。作為智利這個社會觀念十分保守的國家的首位女總統,她也採取了一系列改善女性社會生存條件的措施,她領導下的政府遵守了男女閣員人數平等的原則,擴大了各地託兒所的接收能力,提高了在家照看孩子的女性的退休金,改善了職業女性在工作場所的哺乳條件,等等。不過,推動男女平等參政權利以及縮減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的法案未能獲得通過。

2010年3月,首屆總統任期結束時,巴切萊特的民意支持率超過80%,可謂聲望如日中天,她被稱作是“智利人的母親”。但是,智利憲法不允許蟬聯總統任期。巴切萊特退出國內政壇。

同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她為新成立的聯合國婦女署負責人。

巴切萊特在民眾中的聲望在一定程度上來自她的個人經歷和不循規蹈矩的為人品格。

像許多智利人一樣,軍事獨裁年代也在她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她1951年9月21日出生於首都聖地亞哥。父親阿爾貝托•巴切萊特是空軍少將。母親安赫拉•赫里亞是考古專家。由於父親職業的需要,巴切萊特自幼隨父親在國內外多處生活與學習。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社會黨人阿連德領導的政府。巴切萊特的父親因為支持阿連德也迅速被捕入獄,並在6個月後被折磨致死。巴切萊特與母親也未能躲過迫害。1975年,母女二人雙雙被捕,遭受酷刑數日後,獲得自由。母女二人踏上了流亡的旅程。短暫避難澳大利亞後,又轉往東德。巴切萊特在那裡繼續她的醫學院學習。

1979年,皮諾切特軍事獨裁政權依然強勢。已經返回智利的巴切萊特雖然獲得了外科醫生的文憑,卻被以所謂“政治理由”拒絕了進入公益醫院任職的可能。她開始一方面攻讀兒科專業和公共衛生專業,另一方面為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救助軍事獨裁政權受害者的孩子。1990年皮諾切特退出政權後,巴切萊特開始更多地投身社會活動,並開始研究軍事問題。她自己後來解釋說,這是為了能理解軍方的思維,理解軍事政變的理由,也從而理解父親為何而死。她為此曾赴美國深造。這段學習為她後來出任國防部長打下了基礎。

軍事獨裁年代也許給巴切萊特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但她顯然並不因此而耿耿於懷。對於曾遭受酷刑的經歷,她絕口不提。而她促進軍民對話與全國和解的努力甚至為她在昔日皮諾切特的追隨者中贏得了支持者。

她的個人生活與行為方式也有別於智利傳統的政治人物。她兩次結婚,兩次離異,在保守觀念根深蒂固的智利,帶着3個孩子的單身母親的生活想必也需要不少勇氣。智利在2004年才承認離婚是合法的權利。她的親民形象也與政治領導人傳統的刻板風格形成反差。她為人熱情開放,平易近人,也不介意在公眾場合唱歌、跳舞,與民同樂。

放棄聯合國婦女署安逸的工作,重新投入總統競選原本不是巴切萊特最迫切的願望。她直到最後時刻才決定再次參加競選。她解釋說,這樣選擇是受到了一種本能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驅使。

2014年3月,巴切萊特將重返闊別4年的總統府。她承諾將在上任一百天內兌現50項改革措施。但競選諾言的落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議會各派政治力量間的較量。她領導的新多數聯盟黨雖然在立法選舉中勝出,但並未贏得絕對多數席位。

深受愛戴的巴切萊特要滿足民眾的期待,還需要面對諸多挑戰。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