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褫奪國籍修憲草案為何在法國引發爭議?

發表時間:

法國人的2015年幾乎在查理周刊恐怖襲擊的震驚中開始,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和巴塔克蘭劇院恐怖襲擊的重創以及圍繞褫奪恐怖分子法國國籍的紛擾爭議中結束。恐怖襲擊沒能讓法國人退縮,反而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大動員。1月11日,百餘萬巴黎人走上街頭,捍衛新聞自由;11月13日的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後,儘管有政府的集會禁令,但形式別樣的多種自發集會活動以及議會兩院聯席會議對延長緊急狀態期限的一致支持仍然體現出國民上下一致的團結。但時至年底,作為政府應對恐怖活動措施之一的褫奪雙國籍恐怖活動人士法國國籍的修憲提議卻引發廣泛爭議,尤其是在左翼陣營。政府相關修憲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法國左翼陣營為何如此反對?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第十區遭遇恐怖襲擊的一家酒吧門前的紀念鮮花與法國三色旗。圖片攝於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第十區遭遇恐怖襲擊的一家酒吧門前的紀念鮮花與法國三色旗。圖片攝於2015年11月22日 圖片來源:路透社/Charles Platiau
廣告

引發爭議的修憲提案具體內容

法國政府12月23日通過的修憲草案主要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將緊急狀態以及共和國總統在危機狀態下的特別權限寫入憲法,另一項是將褫奪國籍的可能性擴大到生為法國人而同時擁有其它國籍的人士。連日來引發廣泛爭議的就是這後一項內容。

褫奪雙國籍者法國國籍的可能,在法國民法中已有規定。但這項規定目前只涉及那些在出生後通過婚姻等途徑獲得法國國籍的入籍者,而不涉及那些因為血緣或出生地而自然擁有法國國籍的人。

需要說明的是法國對於國籍的確定遵守屬血和屬地兩種原則。父母中至少一人擁有法國國籍者,無論出生地如何,都自然擁有法國國籍。在法國出生,至少父母一方也在法國出生者,或者至少父母一方在1962年7月出生於阿爾及利亞者,也自然擁有法國國籍。

在這些因為出生條件而自然擁有法國國籍的人之外,外國人可以通過婚姻等途徑獲得法國國籍,但需要滿足居住,就業,社會融入等條件。在法國出生,但父母均為外國人者,可以自13歲起,在一定條件下,申請入籍。

有關褫奪國籍的規定之所以只針對雙重或多重國籍者,是因為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禁止任何國家使某些人成為無國籍者,而法國是這項人權宣言的簽署國。

法國民法典關於褫奪雙國籍者法國國籍的規定有明確的限制。首先,規定針對特定的違法行為,簡而言之,一是破壞國家根本利益或從事恐怖活動,二是侵犯公權力機構執行公務者,三是逃避國民服務法(Code du service national)義務者 ;四是為他國服務,從事有損法國利益者。

此外,宣布褫奪國籍決定,必須是所指控行為發生在獲得法國國籍之前或者是在自獲得法國國籍之日起的十年以內。如果所指控行為是危害國家根本利益或恐怖活動的話,這項十年期限則為自獲得國籍日起的十五年內。

法國政府將在今年2月3日提交國民議會討論的相關草案希望將目前只針對入籍擁有法國國籍的雙國籍人士的規定,擴大到自然擁有法國國籍的雙國籍人士,條件是當事人被確認犯有嚴重危害國家生存的罪行並被判刑。

據估計,法國大約有300萬到350萬的人擁有雙重國籍。而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根據內政部的數據,自1973年以來,總共只有26例褫奪國籍的案例,其中只有13例是因為恐怖活動。

支持者立場

12月31日,總統奧朗德在年終講話中,重申了要將擴大褫奪犯有恐怖活動罪行者國籍範疇寫入憲法的決心。政府總理瓦爾斯12月28日在其臉書上指出,歸屬法國與針對法國製造襲擊行動,二者不能相容。他解釋說,褫奪國籍象徵著將那些犯有恐怖活動罪行者徹底排斥在國民契約之外 。

的確,在法國的入籍條件中,所謂社會融入不僅包含掌握法語語言,也包含接受共和國價值觀。

但是這項修憲提議在左翼陣營中引起廣泛爭議。

最支持這項主張的當屬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黨。共和黨人等傳統右翼政黨中多數人雖並不反對,但鑒於這項主張由左翼政府提出,他們對投票支持提案也有些進退兩難,態度曖昧。多數人着重強調的是這項措施的象徵意義。中右翼政黨獨立民主聯盟UDI國民議會議員團主席Philippe Vigier12月30日向法國媒體(Sud Radio)表示,應對法國遭遇的襲擊,必須要有有效的,有象徵意義的措施。強調法國主權思想的政黨Debout la France 的領導人Nicolas Dupont-Aignan向法國媒體表示,這是一項有強烈象徵意義的舉措,宣示着國籍的重要性。

社會黨中也有人支持這項主張,但各有各的理由。社會黨議員團的一份內部文件強調,褫奪國籍的措施是國家針對那些國家的背叛者的正當懲罰。這份內部文件認為,相關措施的具體作用之一是可以將當事人轉往他擁有國籍的國家,是剝奪他作為法國人應有的諸如政治權利以及部分入職權利。

社會黨內也有人提出,相關修憲提案可以改變目前相關規定中將雙重國籍者區分為兩類的事實上不平等現狀,修改之後,褫奪國籍法案將不加區分,針對所有犯有恐怖罪行的雙國籍者。

法國民眾對這項修憲提議則態度十分明確。最新民調顯示,絕大部分法國人都支持這項措施,即使是左翼政黨的支持者中,也有73%的受訪者贊成這項主張。在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重創下,法國民眾的這種立場並不令人意外。

那麼左翼陣營內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反對聲音呢?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當然,投票支持一項右翼、尤其是極右翼政黨推崇的主張的確讓左翼政黨內外“左右”為難。

反對者的理由可以分為三大類

最重要的理由從價值理念出發,認為相關提案將法國人分為兩類,將擁有雙國籍者打入另冊,讓外國裔法國人成了二等公民,從而違背共和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原則,也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共和原則。瓦爾斯政府前任教育部長阿蒙強烈反對這項措施,他表示,有些人挑動年輕人,說他們中有些人生在法國卻並不被看作是真正的法國人,出台這樣的措施,等於在說他們說對了。歷史學者和移民問題專家patrick Weil指出,在君主制國家,國民以君王為核心團結在一起,但在像法國這樣的共和國體制下,發揮凝聚作用的是公民之間的平等。

反對者認為,奧朗德政府這項提案違背了左翼恪守的傳統價值理念。一批左翼知識界人士12月30日在一份請願書中指出,這樣的措施將法國人分為“真正”的法國人和其它法國人,這將動搖國家歸屬的含義。請願書強調,法國的根本價值中,首當其衝的內容是平等與博愛。

面對政府的堅持,有人重新拿出了五年前,也就是2010年9月,時任右翼政府提出擴大褫奪國籍權限時,一些媒體和民間團體在《解放報》發表的反對呼籲書。當時在野的奧朗德和瓦爾斯都簽署了這份聯名呼籲書,指責薩科齊提出的擴大褫奪國籍權限措施首次公開將法國人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獲得法國籍者,另一類是入籍者,而國家應當有尊嚴地、平等地一視同仁。奧朗德本人當時還向媒體表示,這樣的措施破壞了共和國的傳統,而且對法國公民也無法起到保護作用。呼籲書認為薩科齊政府以保證安全為借口,試圖傳達一種簡單而且不誠實的概念: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是外國人和出生於外國的法國人造成的……當年的這些觀點與如今反對奧朗德政府相關提案者的論據出奇相似。

反對這項修憲提案的另一類理由是這項措施是否有效。其實政府總理瓦爾斯本人也承認,這項措施的實際效力有限,其意義更是象徵性的。曾經擔任反恐事務法官的特雷維迪克Trévidic 也向法國媒體表示,那些堅定的恐怖活動分子根本不在意國籍問題。一個恐怖分子,無論他是什麼國籍,都是危險的。

這裡值得指出的是,2015年1月和11月法國發生的兩波恐怖襲擊事件中,絕大部分兇犯都只有法國籍。這意味着無論是否修憲,他們即使被活捉,也不能被剝奪國籍。

從法律角度講,被褫奪國籍者應當被遣送出境,轉往另一個國籍所在地。但歐洲人權法院有權審查遣送裁決是否符合法國簽署的國際公約。而且,法國里爾大學國籍法研究員Jules Lepoutre就此提出問題:從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的角度講,哪一種選擇更好?是將這些個人留在本國境內,還是驅逐出境,讓他們逍遙於一切監控之外?

還有一些人站在法律的角度反對這項修憲提案,一方面認為將擁有雙重國籍的法國人概念寫入憲法十分危險,因為這將分類概念合法化了。歷史學者及移民問題專家patrick Weil 認為,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區別出兩類法國人,會對需要營建的國民和諧共處產生破壞性的後果,而且很可能對打擊恐怖主義也沒有實際效果。另一方面,有人提出,目前的民法典中已經有關於褫奪國籍的規定,政府只需要修改相關法律規定即可,完全不必大動干戈去修憲。這種說法雖然不錯,但法國憲法委員會對法律條文是否違憲有發言權,奧朗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擔心修改法律條文中關於褫奪雙國籍者國籍的規定會被裁定為違憲,而走修憲渠道則可以繞過這樣的可能。

戰爭年代的歷史記憶

在種種爭議聲中,如今又出現了新的提議:比如將褫奪國籍的可能擴大到所有法國人,無論是否擁有雙重國籍的恐怖活動分子,左右翼陣營中近日都出現了同樣的聲音,希望藉此走出目前的爭議,但這意味着需要修改此前法國簽署世界人權宣言時的承諾。總理瓦爾斯近日已經明確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他表示,法國不會製造無國籍者。

另一項提議是恢復Iindignité nationale罪來取代褫奪國籍。所謂Iindignité nationale罪是法國在二戰結束後的1944年8月29日推出的一項法令,旨在剝奪那些曾與納粹佔領軍合作者的部分公民權利。當事人被剝奪公民權利,也不能進入某些職業和崗位,不能擔任公職,但仍然保留法國國籍。在法國剛剛走出德軍佔領的背景下,這項罪名旨在既懲治那些曾與佔領軍合作者,又同時避免已經飽經戰爭苦難的國家再因為報仇心理而撕裂。

無論是褫奪國籍,還是Indignité nationale,都帶着一種戰爭年代的痛苦記憶。以褫奪國籍作為懲罰措施在法國歷史上早有先例,但在一戰期間的1915年才明確寫入法律。當時涉及的是那些在一戰中參加德軍或奧匈軍隊對法國作戰的、擁有法國和德國,或者法國和奧匈帝國雙重國籍者。二戰期間,維希政府重新拿出這項措施,戴高樂將軍等一些重要人物都因此變成了無國籍者,但這項措施尤其針對猶太人群。二戰期間大約總共有一萬五千人失去了法國國籍,其中40%是猶太人。二戰結束後,很多曾與德國佔領軍合作者也被剝奪了國籍。此後,法律中雖然仍然有褫奪國籍的條文,但很少使用。一名不願披露姓名的歷史學者向法新社表示,第三共和國(1870年至1940年)制定的涉及國籍問題的政令,為維希政權此後濫用這些權利提供了可能。

Indignité nationale罪名在法國解放後涉及大約近十萬人。專門研究這段歷史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Anne Simonin指出,這是一項十分沉重的刑罰,被定罪者因此而成為二等公民。1951年,政府推出大赦令。這項罪名被廢除。

 

連續的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了法國人,但共同的價值理念還是讓法國人在驚恐之中團結起來。如果說查理周刊襲擊事件後萬人空巷的大遊行體現出團結一致捍衛新聞自由的決心的話,如今圍繞擴大褫奪國籍規定權限的紛紛擾擾的爭議也是法國社會對其核心價值的審視與思考,爭議的核心是恐怖威脅重壓之下,如何在安全考量與多元、平等、自由、和睦共處這些核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