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石黑一雄---以悲憫情懷抒寫幻滅和記憶

發表時間:

抒寫幻滅和記憶,悲天憫人的情懷,以『長日將盡』改編同名電影聞名世界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星期四獲得文學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得知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受寵若驚”。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得知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受寵若驚”。 路透社
廣告

石黑一雄,這位寫有七部長篇小說,作品被翻譯到全世界的作家原本沒有任何特別的預兆和指向,有朝一日竟然會成為使用莎士比亞語言的大師,他的母語是日語,性格不張揚,然而他成為英國文壇極其重要的作家之一。星期四,他成為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這是一座在1945年被原子彈炸成廢墟的城市。五歲時,他跟隨家人移居英國,從此再也沒有離開。他與一位蘇格蘭女子結婚,兩人育有一女。

這位現年62歲,曾是社會服務領域的工作者,說他與文學是一場奇遇。在英國一所大學上英語寫作課,然後愛上了文學。1995年,他對金融時報說,“文學並不盡然是我非常願意做的事業”。畢業於英國肯特大學文學與哲學系,他曾經夢想能做一個像鮑勃迪倫那樣的搖滾歌手。這位他心目中的“英雄”去年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沒想到,他今年接踵而來。2001年,石黑一雄告訴費加羅報,曾經在巴黎地鐵通道里演奏過吉他。

2015年,他告訴『衛報』,“我自以為是音樂的類型,但到了一個時候,我忽然覺得這又根本不是我。我一點也不風流”。不過,他寫過歌詞,與音樂始終保持着聯繫。

1982年石黑一雄發表首部長篇小說『遠山淡影』,第二部是『浮世畫家』,最後一部是2015年出版的『被埋葬的巨人』。他的作品見證着的他的雙重文化特色,儘管他自認是一位西方作家。作品以記憶、時間以及幻滅的主題見長。令他不快的是,他的有些小說,尤其第一部和第二部書中背景都設置在差點遭到毀滅的戰後的長崎的小說,往往被視為是一種“歷史還原”,而不是普世的故事。自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寫過關於日本的長篇小說。

諾貝爾獎評委會形容他的小說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透露出我們與現實世界相連的幻想深處。瑞典皇家學院永久秘書稱讚他筆觸細膩,他說,如果你把簡·奧斯汀與卡夫卡合為一體,就會得到一個石黑一雄。

瑞典皇家學院形容他的作品是巨作,他的一本最出名的小說是1989年出版的『長日將盡』,1993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後,馳名世界。這部小說榮獲過布克獎。『長日將盡』讓他感到釋然的是,他也可以一如那些傑出的英倫作家,用莎士比亞的語言,把英國寫得那麼好,

儘管他的小說得到許多大獎,石黑一雄,這位習慣穿着黑衣的作家,一直保持着謹慎和謙虛的風度。1995年,他獲得大英帝國勳章,1998年,獲得法蘭西騎士勳章。

得到獲獎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後令他“受寵若驚”,他在家中對倫敦媒體表示,得到這樣的表彰,一定程度上讓我感到慚愧。許多活着的偉大作家至今尚未拿到。他接著說,真不可思議,完全沒有想到,一開始還以為是一個惡作劇。的確,石黑一雄並不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之一。

他說,從一個極小的層面,我希望在我創作中努力觸及過的一些主題,比如一些國家和民族回憶以往的方式,常常把不愉快的或者尷尬的往事埋葬,能成為一種警示。在如今這個不穩定的世上,我希望所有諾貝爾獎能在此刻,成為某種正面的力量。

他曾經說過,記憶都是寶貴的,我們要努力抓住。也許,這就是一個偉大作家的所在,逮住飛逝的記憶,化成美麗的文字,成為傳世的珍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