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淺談貧窮藝術的符號系統

發表時間:

“貧窮藝術” Arte povera 由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提出概念,以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意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 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旨在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束縛,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和觀念。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 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

廣告

貧窮藝術家們感興趣的是,在創作中怎樣以最低限度的語言轉換和文化互涉把美感擴大化。波提的作品《協調與創造的考驗》就採用了“最貧乏”的介質與方式:用鉛筆沿着圖紙上的紋路進行描繪。同樣,在吉里歐·帕奧里尼的作品《空間》中,他只是將八個漆白的木製字母擱置在房間的四壁上,就提升了觀者對於空間的經驗。 儘管貧窮藝術家通常是在室內創作,但他們也會在戶外或非傳統場所創造定位明確的作品。他們自由地選擇形式與技法,探索裝置藝術、聯動雕塑、現場 藝術、攝影藝術和錄像藝術的各種可能性,既有永恆的,也有短暫的。貧窮藝術的規模大多是由人體展示和行動時的尺寸所決定的。例如,馬里奧·梅爾茲的《圓 帽》就是小型棚屋的規模。法布羅用布製作的立方體《在立方體中》,則是按照單個人的比例做的。裴諾內在表現個體與外景發生交互作用的作品《海上阿爾卑斯》中,就有他用手環抱瘦小樹榦的姿勢。這些作品的規模不足以構成巨觀奇景,但常常能夠讓我們回想起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人文主義手法,他知名的人 物畫像詮釋了由人體確定和諧比例的概念。 

貧窮藝術家們將自然和文化恰當結合起來。這些材料為實在經驗的表達提供了一套非中介語言的新型符號系統,既不依賴於圖像象徵,又不通過言語傳達,既非隱喻 又非抽象。雖然許多貧窮藝術家是從繪畫起步,但他們後來都超越了畫布,一方面是因為繪畫確定了某種特定表現形式的優勢,另一方面它也將視覺當成了認知的主 要工具。這種讓藝術創作脫離語言代碼介入的嘗試,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叛逆”的一代對追求完美“真實性”的普遍態度,他們向消費主義主導的經濟系統和 基於傳統的文化系統發出了挑戰,認為這些壓迫性的體制是用來控制  而非賦予自由的。1968年5月席捲西方世界的抗議活動,意味着這種態度在更為廣泛的 社會和政治範圍中達到高峰。當時的公共機構、教育系統、家庭結構、傳統宗教和性觀念遭到普遍攻擊,同樣,對藝術材料、技法、規模、形式和概念的傳統審美標 准,也在新一代藝術家的抨擊下瓦解。他們拒絕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後工業時代的資本主義,也排斥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清規戒律,而是放任自由、充分發揮想象的力 量。為了減輕理性對經驗的控制,貧窮藝術家將藝術實體和表現姿態降低到基本的、樸素的、“貧窮的”水平。貧窮藝術儘管已經在藝術語言及其表現上取得了突 破,但出於其反理性立場,它對先鋒藝術的設想和目標仍提出了質疑。因為“創新”的原則應該是生產主義的,可以適當超出對資本主義戰略的模仿,但不應成為批 判。 瑞士策展人讓-克里斯多夫·阿曼(Jean-Christophe Ammann)在1970年為貧窮藝術提出了一個尤為相關的定義:“貧窮藝術指的是一種與周圍科技世界相區別,追求以最簡單的方式達到詩意效果的藝術。這 種對簡易材料的回歸,再度通過想象揭示規律和進程的做法,是對藝術家在工業化社會中自我行為的檢查……一種‘隱退’的方法,但絕不意味着否定社會,而是堅 持一種道德主張:客觀真實性之下的主觀化感受,表現的是對於環境現象普遍的及個別的回憶。”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