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蓬皮杜中心展現安塞爾姆•基弗的廢墟美學

發表時間:

被譽為“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個人大型回顧展,正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盛大進行中,直到4月18日為止。

法國蓬皮杜中心推出安塞爾姆•基弗大型回顧展海報
法國蓬皮杜中心推出安塞爾姆•基弗大型回顧展海報
廣告

蓬皮杜藝術中心以150件作品全面回顧了基弗從1960年代到目前為止的創作,並首度從私人藏家及其他公共館藏中集結了60多幅鮮為人知的作品。據悉展出的作品不僅有繪畫,還有其大型裝置作品。展場中我們看到藝術家偏好的焦土、灰燼與鉛彈。安塞爾姆•基弗一如既往地用其廢墟美學對戰後個體投去悲憫的目光。

在蓬皮杜藝術中心悉心策畫下,安塞爾姆•基弗回顧展由一座紀念性裝置作品拉開帷幕。這座由金屬板和鉛製成的龐大的物體被安排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接待大廳,以“數據庫”的形式展示基弗的攝影作品,也為觀者提供了展覽索引的功能。安塞爾姆•基弗本人說道:“這些數以千計的照片貫穿了我的生命。這是一次關於我一生的展覽。”

本次回顧展的參觀路徑也不按創作時序傳統來走,而是以基弗不同的創作主題串聯出其整個藝術生涯。如此一來《復活》與《瑪格麗特》等重要作品,就被視為轉折點分別列在重要位置。另外,基弗還受委託創作了40個根據鍊金術與猶太哲學體系卡巴拉理念所設計的玻璃櫃,這也是展覽最大的亮點。

介紹完展覽,再來看看藝評。安塞爾姆•基弗1945年3月8日出生於德國多瑙埃興根,後來,藝評家也皆注意到他出生於德國戰敗的那一年,加上基弗和他的同代人都成長於被分裂的德國,所以他們想做的是:不是面對過去,而是忘記戰爭。因此,1969年至1993年之間,基弗的創作思考課題主要在於:為什麼德國人會進入戰爭?他們的民族特性何在?

誠如評論所說,納粹主義的失敗使得戰後的德國更為迫切地需要重樹民族的信心和歷史的圖像,因此,像是聖經、北歐神話、瓦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等主題,就會經常出現在安塞姆•基弗的作品裡面。他努力正視納粹時期的恐怖及德國的歷史、文化和神話,並且希望為德國理想主義療傷,助其復興。

安塞爾姆•基弗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故而在創作素材方面,基弗喜歡使用稻草、灰土、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等金屬元素。

另外,著名猶太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歌對安塞爾姆•基弗作品主題的表現影響甚巨,基弗通常也會以策蘭的詩歌為作品命名或是作為展覽主題。

無論安塞爾姆•基弗的藝術採取何種形式:像是繪畫、攝影、綜合材料、裝置還是雕塑,都滲透着對歷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他的作品充滿張力,震撼人心。但當中沉重或晦澀的主題,也常給觀者一股歷史重量感甚至壓迫的感受。

儘管如此,基弗得到了像西蒙•謝Simon Schama這樣的藝術評論家的認可,他也是自1953年喬治 •布拉克之後第一個作品永久在盧浮宮展示的藝術家。還有一位藝評家曾經寫道:在這些年中,基弗融化了一個德國文化的冰凍咒語。如果要說在當代藝術家中誰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安塞爾姆•基弗約莫就是那位當之無愧的人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