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遺產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發表時間:

聖米歇爾山是法國諾曼底附近,距海岸約1公里的岩石小島,為法國旅遊勝地,也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山頂建有着名的聖彌額爾山隱修院。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廣告

聖米歇爾山在諾曼底地區以南的布列塔尼,靠近歐洲邊境的聖馬洛海灣的小島,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馬洛海灣漲潮迅勐,潮汐之間的差額超過15米,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但十九世紀人們建築長堤連接聖米歇爾山後,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積物,久而久之地勢變高,島的形狀改變,海潮奇觀亦隨之消失。專家估計,到2042年,這座名山更將被雜草包圍,大煞風景。

聖米歇爾山周圍曾經環繞着一片濃密的森林,可能叫Scissy森林。但由於海水長年累月的侵蝕,最終消失了。今天人們可以找到深埋在沙里的樹榦。聖徒傳中記載了一次真實的海嘯,大約在八世紀初期,海水的一次勐烈和破壞性的侵襲,徹底改變了這裡的地貌。聖米歇爾山從此成為一座小島。

再來看看聖米歇爾大教堂。從1017年投下第一塊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續了60多個春秋。教堂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人們便沿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以使教堂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禱間實際上也成了羅馬式建築工藝的傑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從門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羅馬與哥特建築藝術於一身,大殿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其穹隆的開間多達7道,兩側的拱門式長廊之上的樓廊砌有羅馬式的拱窗,以保證教堂的通風與採光。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層圓形祭壇,祭壇四周的迴廊不帶祈禱室。這種教堂的建築風格在諾曼底一帶很有代表性,曾經風靡一時。

就中世紀的水平而言,聖米歇爾山大教堂頂部開間的勻稱布局與頗具立體感的垂直分隔、大殿與耳堂之間寬大的連拱,以及樓廊上飾有凋刻物的門窗,都展現着建築師們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的造型藝術水準,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大教堂建成之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朝聖者,把對大天使聖米歇爾的崇拜推向了巔峰;聖米歇爾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紗,在諾曼底無數教徒的眼中無異於東方的耶路撒冷。由於聖米歇爾山的無限感召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一直是這一廣大地區行政管理與精神統治的支柱。

 

瀏覽其他章節
  • 05:06
  • 05:34
  • 06:27
  • 05:27
  • 05:30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