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光

十八與十九世紀的法國園林

發表時間:

從19世紀後期開始,法國作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各種現代藝術思潮不斷 湧現,不斷消亡。在各種“新藝術”潮流的推動之下,園林設計師開始從現代藝術中尋求設計靈感,使得“新型園林”層出不窮。

法國風光
法國風光 RFI
廣告

18世紀末,隨着工商業的高度發達,歐洲許多大都市的規模過度膨大,中世紀城市特有的協調與秩序遭到極大破壞,出現了交通秩序混亂、環境急劇惡化、尺度不再宜人、漸漸遠離自然的城市綜合症。受法式園林影響的規則式城市布局,如加伯特(Cabet)和歐文(Owen)等人設想的棋盤式城市格局,以及英國風景式園林影響而出現的“將自然引入城市”的理念,成為當時城市 設計的基本準則。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環境的同時,也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自然氣息。新型公共園林的出現,也使得園林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產生徹底的變革。 

19世紀,以實用為核心的法國園林設計方法,要求根據園林的面積、地形以及與建築的關係,來決定採用何種構圖形式,造成折中式園林的盛行;園林設計以“自然”為主題,力求再現自然景觀的特徵,注重園林內涵的挖掘,反對各種形式的簡單抄襲;強調以植物學為基礎的植物造景,將浪漫主義色彩與科學主義趨勢相結合;同時,注重園林設計方法的科學性、系統性以及施工技術的規範化。 

然而,在合乎“大眾”趣味,四時有景、步移景異的思想指導下,19世紀的園林大多給人的感覺是什麼都有一點點,大量的各不相乾的景物被堆砌在一起。 

從19世紀後期開始,法國作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各種現代藝術思潮不斷 湧現,不斷消亡。在各種“新藝術”潮流的推動之下,園林設計師開始從現代藝術中尋求設計靈感,使得“新型園林”層出不窮。如杜憲勒(Duchene)父子 倡導的新古典主義潮流,混合式或組合式風格,“園林建築”流派,印象派畫家的花園,阿爾伯·凱恩(Albert Kahn )的國際“新藝術”花園,新殖民主義園林。1925年巴黎的裝飾藝術博覽會,又掀起一輪探索“現代園林”的熱潮,如“立體派”花園,裝飾藝術園林,新巴洛 克前衛藝術園林,花園城市運動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這一時期的“現代園林”大多局限於小型的私家園林,而且注重形式勝於內涵。比如古艾瑞克安 (Gabriel Guevrekian) 1925年為巴黎裝飾藝術博覽會設計的“光與水的花園”,1926年為德諾耶別墅(Villa Marie-laure et Charles de Noailles)設計的“立體派”園林等。 

就園林景觀而言,既有深厚的園林文化淵源,又有獨到的現代景觀理念,並且 將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完美結合的國家,法國堪稱典範。雖然就傳統園林風格和表現手法而言,中法兩國分處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相反的兩極,但就其深層次 的園林文化和設計理念而言,兩國之間又存在諸多相通相融的趨向。法國現代園林景觀的發展歷程和設計理念,尤其對景觀深刻的認知和細膩的情感投入,對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發展啟示意義。 

上海復興公園位於法國梧桐掩映的復興中路北側,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法式園林,曾經被譽為“上海的盧森堡公園”。上海開埠前,這裡地處上海縣城西郊,有大片農田,散布着一些農舍。村民多為顧姓,故名“顧家宅”。1908年7月,法租界公董局決定將顧家宅兵營改建為公園。1909年6月建成,同年法國國慶日7月14日對外開放,俗稱“法國公園”。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