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台灣媒體看待蔡英文就職演說的歧異觀點

發表時間:

 ●台灣新總統蔡英文已經在520正式上任,她沒有說出「九二共識」,只說,尊重九二年協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同時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留下不少想象空間。台灣各界對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有什麼看法?

廣告

就職日第二天,自由時報的社論題目是「迎接公民崛起的時代」,社論指出,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資本巨獸化、產業空洞化、投資意願低落、貧富差距擴大等癥狀,馬政府偏食吃「中」藥,台灣百病叢生,淪為失落的島嶼,相對周邊國家不進反退。所以,新政府的正義實踐,課題不僅是歷史的面向,還要矯正眼前的傾斜,方能藉助「公民崛起」的力道,讓台灣脫胎換骨,成一個實質的民主國家。 

蘋果日報的社評題目則是「中共要解碼小英密語」。評論指出,蔡英文是否接受九二共識的話題是被炒作出來的;姑且不論兩岸九二會談是否真存在「共識」,及這個「共識」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當台灣人民在年初大選中以絕對壓倒性多數讓主張九二共識的國民黨落敗時,如果還要一個勝選的總統去接受敗選政黨的主張,這是否決選舉正當性,這對一個民選總統形同政治自殺。 

蘋果日報的社評還說,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沒有任何民選領導人可以背向民意而行;無論憲法或法律都是人民同意後制訂的,人民當然也可收回。馬政府最後終至失敗不得民心,以及中共當局不斷逼迫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蔡英文談到兩岸互動政治基礎的第四點:「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他們以為施壓蔡英文就可得逞,但這其實是施壓台灣民意,與民意背向而行。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中華民國憲法,也首度提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代表什麼涵意呢? 

蔡英文說,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由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一條,就定義這個條例是「在國家統一前」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兩岸往來事務,對兩岸的定位被簡稱為「一國兩區」,蔡英文就職演說雖然沒有明白承認九二共識,但有人因此解讀為「變相承認九二共識」,台灣的記者詢問總統府,總統府說「以講稿內容為準,無需過度延伸」。 

有關蔡英文提到中華民國憲法,聯合報社論的標題就是「誠實接納憲法,冷靜面對兩岸」,以此建議剛上任的蔡英文總統。 

為什麼建議誠實面對憲法呢?聯合報社論認為,演講內容顯示,蔡總統體認到憲法不可離棄。陳水扁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是一種誠實;民進黨內「凍結台獨黨綱」的倡議也是一種誠實。蔡英文既然表態回歸憲法,誠實,就是不再存有「借殼上市」的遐想,而誠實接納中華民國憲法所給的承當,也誠實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所給的庇護與保障。 

其次,建議要冷靜,意思是,不要再用「傾中賣台」去撕裂這一代,也不要再用「天然獨」去框限下一代,理智而非民粹,共同創造一個共生雙贏的兩岸和平互動架構。 

●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後五小時,大陸國台辦就發表響應,認為蔡英文的演說內容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這一點,台灣方面有什麼回應嗎? 

針對大陸國台辦說法,台灣陸委會發表聲明指出,蔡英文有關兩岸事務的談話,彰顯了建立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展現務實處理兩岸事務的態度與決心,並釋出最大的彈性與善意。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也說,蔡英文在兩岸議題已展現最大善意,認為兩政黨應放下歷史包袱,展開對話,雙方「可坐下來談」。 

中國時報的社論則提醒蔡英文,曲筆潤飾或許可以暫時避免攤牌,但不能獲得信任。社論題目就是「曲筆潤飾還不夠,仍需行動展誠意」,文中提到陳水扁總統年代,也曾運用技巧的曲筆及華麗的潤飾向對岸說過許多話,但兩岸依然邁向激化對立。 

時報社論具體指出,如果誠意只存在演說中,行政團隊與從政同志卻持續以激化的語言框架兩岸關係,黨籍立委持續在立法院推動各種型態的「去中國」或「兩國論」立法,譬如在課綱或公投法修法上,實質推動「理念去中國」、「法理台獨能量的累積」等,她必須有能力約束制止;在區域戰略競爭及南海與東海主權問題上,要堅持中華民國的利益。如果不願或不能展現實際領導力,那麼可以確定,所有和解氛圍將立即消逝,兩岸關係將土崩瓦解。因此時報社論認為,如何在「行動」上展現這篇演說的誠意,恐怕是蔡總統接下來最大的挑戰。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