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香港搶救中國歷史,毋忘中國人認同

發表時間:

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香港搶救中國歷史,毋忘中國人認同。 

《亞洲周刊》封面
《亞洲周刊》封面 @亞洲周刊
廣告

香港年輕人由於中國歷史知識匱乏,在反華恐共激進勢力滲透下,對中國人的認同感流失,將民主運動變身為港獨運動,因此,香港一群關注中國歷史教育的學者成立國史教育中心,搶救中國歷史,而國史教育的載體就是中國歷史科。香港有優勢成為國史教育重鎮,超越中國內地與台灣。中國歷史將於今年秋天開始列為初中必修科,新課綱正視中國歷史發展,將香港史融入其中。

對於香港將中國歷史單獨列為中學必修科,學者有什麼看法嗎?
香港有人質疑為什麼香港學校一定要設有中國歷史必修科。香港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解釋,第一,大陸和台灣是全面的中文教學;第二,大陸和台灣以自己中華民族的歷史為主軸,不證自明,然後旁插世界歷史。但香港不可以這樣,因為香港有英語教學。被英國治理的時候,就分別設了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兩科。九七之後,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本來以為中國歷史科可以名正言順登大雅之堂,誰知道要瑟縮在一角。後來的社會紛亂、年輕人的國家及身份認同出現危機,是否與中國歷史科被矮化、弱化有關係,實在要認真思考。他認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就在於國史教育。

國史教育中心設立的目的是什麼?
何漢權校長希望透過國史的研習風氣,讓香港年青一代可以鑒古知今,明辨是非,熱愛國家民族,提升國民素質。他認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國史教育,國史教育的根本在於中國歷史科」,初中中國歷史成為獨立必修科後,透過國史教育中心的建立和活動,可以推動國史教育的發展進程。

香港在推動國民教育方面遭遇哪些挫折?
國民教育,全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香港政府在二零一一年開始於小學、中學籌備的一項獨立科目,內容以「國民素質」教育為主,以培養國民對國家的歸屬感,推出以來已在香港激起了廣泛討論。由於部分教材出現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的弊端,最終引發中學生團體號召的大型抗議行動,國民教育科被腰斬。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其他重要內容嗎?
本期亞洲周刊還報道:南海仲裁案判決兩周年之際,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多座天橋上,掛起「歡迎來到中國的菲律賓」字樣的紅色條幅,以羞辱杜特爾特政府不執行仲裁結果。總統杜特爾特指是反對派製造亂象破壞政府穩定,他不會下台也不會讓位。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