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社會

港人自認中國國民指數比自認世界公民還要低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1日公布香港市民身分認同最新調查結果,受訪者對“中華民族一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及“亞洲人”的身分認同指數,跌至民研計畫自2008年有紀錄以來新低。調查同時顯示,逾三分之二受訪者自認為“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人數較自認“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高出逾倍。

香港民眾上街示威抗議銅鑼灣書店老闆被失蹤
香港民眾上街示威抗議銅鑼灣書店老闆被失蹤 路透社照片
廣告

是次民調於6月10日至16日進行,以電話隨機訪問1007名市民。指數調查以100分為滿分計算,指數愈高分則代表正面感覺愈強計,受訪者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指數為76.4分,較半年前下跌2.3分,但仍位居眾身分之首。受訪者對“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認同指數,則分別較半年前分別下跌0.5分及1.7分,至62.5分及53.6分,續為6個身分之中最低分的兩個。

根據民調,相對之下,港人自認為“世界公民”的身份認同指數有64.1分,還高過自認“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為了方便讀者自行判斷調查結果背後的成因,港大民意研究計畫同時又列舉了2016年上半年香港發生的多宗大事,包括農曆年初的旺角“魚蛋革命”抗爭行動、銅鑼灣書店5人失聯受到傳媒持續廣泛報導,以及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問等。

港大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調查,一直遭到親北京陣營的反對及駁斥,2011年時任中聯辦宣傳文部部長郝鐵川更公開點名批評港大民研計畫總監鍾庭耀的調查“不科學”和“不合邏輯”。郝鐵川認為,香港回歸之後,香港人承認自己是香港人,理所當然就承認是中國人。

鍾庭耀在回覆郝的批評時指出,以“香港人”跟“中國人”身份對立的研究方法,一直廣為本地社會學家採用,並非出自民研計畫,各界人士可以輕易驗證。民研亦在這兩個選項以外,加入“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6個選項;另外亦採用單獨評分和重要程度評分兩種評分方式,目的是希望改良調查方法和解決個中弊端。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