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土人情

走向 “彼岸世界” 的象徵主義戲劇

發表時間:

象徵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流派,它首先興起於詩歌。象徵主義詩歌暗示多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強調主體性的超越。強調聯覺,溝通詩和音樂。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

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 Étienne Carjat / Domaine public
廣告

莫雷亞斯於1886年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 “文學宣言”,將這派詩人稱之為“象徵主義者”。後來一般都以此作為象徵主義誕生的標誌。很快,這個流派從詩歌擴展到戲劇,並成為一個波及歐洲數國的戲劇 流派。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於1886年去巴黎參加象徵主義運動,並於1889年發表劇本《瑪蘭納公主》,被公認為是第一個象徵主義劇作家。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一流派的主要劇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青鳥》,愛爾蘭劇作家辛格的《騎馬下海人》,德國劇作家豪普特曼的《沉鍾》,俄國劇作家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等。

象徵主義戲劇將筆觸從現實的“此岸世界”轉向“彼岸世界”,並認為這種“彼岸世界”只有用劇作家的直覺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憑藉理性去 認識。因此,這派劇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義的傾向。

象徵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是: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錶現直覺和幻想,注重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他們稱自己的藝術是對平 淡無味的自然主義的反撥。自然主義把外在的、客觀的東西放在首位,同時把人們的行為都說成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 象徵主義的產生,在哲學上是由於受到叔未華、馬赫和祈康滇主義者的主觀唯心主義,特別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的影響,信奉神秘主義,沉溺於個人的返 躬自省,強調直覺的作用,認為非理性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認為存在於現象界之外的物自體是不能被人的理性認識能力達到的,只好藉助藝術家的直覺創造出來的象 征,把它暗示出來。

象徵主義戲劇的另一特點是:多採用與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不同的象徵、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這類表現手法,後來被表現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大量借用,甚至也為後來的現實主義戲劇所吸收,從而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

象徵主義認為宇宙萬物與人類的精神之間存有某種互相契合的“對應”關係, 主張將宇宙萬物作為各種人類精神或社會觀念的象徵來加以表現。象徵主義戲劇也基本體現了這種精神。它們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錶現直覺和幻想,追 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在這派劇作中,有時通過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觀念和有形、無形的事物,都化為具有特徵的象徵形象,如《青鳥》中各種各樣的“幸 福”、“歡樂”,“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時則用各種象徵手法表現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闖入者》中用音響象徵“死 神”的闖入,《騎馬下海人》中籠罩人類命運的大海的波濤聲,等等。因此,儘管它們的思想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義的傾向。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