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李迅看戛納:暴力影片也是對人性思考探索方式

發表時間: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因此選片的水品代表電影節的水平,也直接影響着電影節本身的信譽,紅毯,明星實際上都是表面的,重點要拼的還是電影的質量。

戛納電影宮
戛納電影宮 @RFI
廣告

每年除了影迷和來自全球的媒體,也有不少研究電影的人士到戛納電影節來觀摩,為電影趨勢把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部主任李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專業人士,他解釋了他來戛納電影節的目的:

李迅:到戛納主要還是看電影語言形式、風格和技巧結構。因為我比較注重美學的方面的關注,基本上就是來看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做什麼電影,在拍什麼,現在呈現出來的最新的狀態和趨勢是什麼。應該說戛納電影節不愧是世界頂尖的電影節,選片的水平、質量、多樣性以及對電影風格和國家的考慮都很周到,包括哈薩克斯坦和土耳其這些國家的影片,雖然並不是全部都很好,但有突出的地方,至少能夠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傳統、風貌和目前的電影創作狀態,所以應該說能來戛納,能看到這些東西是一個特別好的事。

來戛納也希望看到一些老導演現在的創作狀態,是否依然老刀不老,也希望看到一些新導演的出色表現。

法廣: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上,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有賈樟柯的新作《江湖兒女》,一種注目單元則有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你如何看着兩部華語影片?中國電影如今在國際上又有何種地位或特色?

李迅:應該說兩部影片都有很強的中國代表性。

從賈樟柯的這部影片看,這部新片集合了著名的監製,自己在片中還要飾演一個角色,還請了不少明星來串場,實際上我覺得這部影片有市場和商業考量。影片的內容是關於一個曾稱霸一方的人,進監獄沒落後的遭遇。故事本身與他之前純藝術或生活等特點相比,也更貼近商業。黑社會、打拚、命案、犯罪等因素可能就是他更強烈的關於市場的考量的安排。在中國一個大的環境下,這是很正常的,藝術電影畢竟要走向觀眾,走向市場,所以有這方面的考慮是不是意味着他今後要更貼近觀眾和市場的可能性的實驗,從這個角度說,應該說也是非常合理的,沒有問題。

而從畢贛的創作來說,就可以看到中國還是有些導演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和想法,基本不妥協,雖然從影片的故事來說,雖然講的也是地方上的一個殺手,回家鄉尋找自己過去的一個夢幻。但 從他的手法和形式都可以看到畢贛對於自己對藝術追求和理想的堅持,影片里有很多非常細緻和精巧的設計,從語言,影像到整個結構的設計 ,包括3D技術的使用實際上都是要跟他要表達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前半部分2D的部分基本上就是像藝術片的敘事,空間化,碎片化的記憶性的敘事方式,看上去好像很凌亂、零散,但是實際上注意到每個話語,每次交談,甚至每個影像之間互相都有關係,特別是這些破碎的東西到最後的3D長鏡頭時,基本上都被整合了進去,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藝術的質量非常高,因此我也非常高興能看到中國還有這樣在電影藝術方面不次於國際上的一些大師們藝術水平的電影。

法廣:這的確是一部十分獨特的影片,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人物設置也難以把握,這樣的藝術影片,對觀眾的接受能力顯然也是一種挑戰…..

李迅:從目前看,至少最近幾年,中國的藝術片觀眾在逐漸增多,觀眾群也開始固定下來。電影資料館有一個機構叫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現在全國已經有一千五百個熒屏了,目前為止發行最好的是美國影片《三塊廣告牌》,能夠達到相當於一千萬美元的票房。儘管這部影片偏商業,但應該說它非常有風格,非常注重人物的塑造,可以說是跨界的, 同時非常具有藝術性,因此這樣的片子我們也注意發行,因為畢竟藝術電影的觀眾是多樣性的,一方面有些導演,包括畢贛,李睿君等導演都非常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需要發行他們的片子來適應那些喜歡他們電影的觀眾, 另外,也還有逐漸培養起來的對於那些低成本,小眾化的類型片的觀眾群。

在戛納電影節,我也注意到每個單元都非常風格化的類型片。所以我也很高興看到在戛納可以看到片藝術的電影觀眾的整體結構,這也給我們提供一個很有意思的藝術經驗,就是當我們在放映和策展的過程中要注意照顧多元化的因素來適應觀眾不同的需求。

因為是多元化,因此那些很文藝的、很文學的也是一部分,另外還有非常願意看很風格化的實驗片。實際上從電影史上看,有很多大師,包括諾蘭的影片,或這次進入主競賽單元的美國影片《銀湖之底》都會有類型片的元素,也有犯罪的元素,甚至有重口味,古怪的,奇幻的成分,這樣的影片年輕人可能更喜歡。

在戛納看到這樣的影片後,也會讓人思考國內電影的那種始終有些單一的創作,還在追尋着現實主義的,有些僵化和刻板的模式,今後是否還是應該有多元化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戛納電影節還是非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板,或者說很多好的片子。

法廣:作為一個研究電影史的學者,你是否認為目前電影已經走到了一個不能僅靠講故事的方式來支撐的藝術形式了嗎?像畢贛這樣的碎片式的,有詩意的影片,和《銀湖之底》這樣的有很多要表達成分的元素,但最後觀眾也還是有些一頭霧水的影片,是一種大的趨勢嗎?

李迅:一般來講,有野心的導演,或者說有很強藝術想象力的導演,肯定不會被好萊塢式的,或者類型片這樣的線性趨勢鎖定,肯定不會循規蹈矩地創作。如果要創新就需要進行空間化的創作,包括意識流,隨心所欲,很強的想象力可能會是他們創作的支撐點,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對結構的調整和把握,包括影片里究竟要說什麼,也就是對思想性的把握,有了這樣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之後,可能更為重要。從這一點來看,也許是世界上大家目前都在追求,探索和學習的東西,電影的發展,包括商業電影在內都勢必要借鑒這類創作,否則就太刻板了。藝術片的想象力,創造力可以給商業電影提供養料,讓商業電影得到發展。所以,這樣非常具有想象力,非常狂野的,在美學探索上非常激進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在商業電影上,也會有一些導演,會將藝術電影上的長處拿過來,進而構成 一個能在整體的電影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動力。

法廣:作為第七種藝術形式,電影和繪畫等藝術形式一樣,也要經過從古典到超現實主義的演變過程嗎?

李迅:是的,因為現在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很多新媒體的發展,對影像的門檻非常低,有各種型號的攝影機出現在市場上,也會有更多的人來從事影像創造工作,這樣就更需要藝術上夠規格的,能對整個電影的發展構成向前推動力的作品出現。

數字電影的出現代替了膠片電影,3D之後又出現了VR虛擬影片,我認為這些技術都在幫助和促進電影,或者我們現在所稱的常規的電影,有一個更強的發展才能適應, 但常規電影是不可被代替的,這一點也已經被證明;但是從技術上講應該成為一種刺激,刺激電影藝術進一步整體性的發展。這是特別好的一點,戛納電影節也有一個特別好的傳統,就是沒有藝術片和商業片孰高孰低之分。這樣在電影創造力的探索和發揮的問題上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對觀眾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法廣:電影也沒有孰好孰壞之分,關鍵還是要看能帶給觀眾什麼觸動和感受?

李迅:是的,一個電影總有一些觀眾喜歡,一些觀眾不喜歡,但這都沒關係,喜歡的人會很享受,不喜歡的人也可能會在其他的電影里找到樂趣。在電影節上就能找到個人喜歡看的東西。

法廣:暴力鏡頭在此次電影節上的選片中也非常普遍,丹麥導演拉斯 ·馮提爾而的影片因為過於暴力的鏡頭引發觀眾的批評,您如何看影片中的暴力?

李迅:首先,從創作角度看,有些暴力是對很獨門的,很偏的對影像故事的嗜好的人來做,從電影歷史上看歷史非常久遠,從默片到現在一直都有人在做這樣的影片,成本很低,適合特定的觀眾群,所以基本上也還是在市場銷售渠道都很很容易找到。但所謂的“主流電影”也常常會受到這樣的影響,慢慢也會加入一些觀眾感興趣的成分,現在有些“很重口味”的東西以前都是不可能的,好萊塢也有不能定到二級的定律,二級就是“自殺”,但現在有很多在美國賣座的片子都是二級,十年來有很多這樣的片子,所以這時候就看到暴力的電影對主流的影響,也逐漸會被觀眾接受,得到承認和認可。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導演做這樣的影片的目的並不是只為了少數觀眾,而是具有更大的野心,比如要對人性進行考察。人的理性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階段了,但為什麼還會大規模的殺人。從一戰到二戰,到現在世界各地的衝突和戰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這時就需要用暴力這樣的題材去探索人性中很本質的方面,這一點在歐洲歷史上有很深遠的歷史淵源,在拉斯·馮提爾的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的二戰和現在的一些暴力影像。影片的故事本身很冷血, 大家都很理性,但是暴力也是人性造成的,理性並不代表可以阻止暴力的出現。

當然不同的導演在對其進行思考和表現時,會有自己不同的思路,分寸和藝術等考慮,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表現也會不同。

拉斯·馮提爾的影片這次被安排在主競賽單元之外進行放映,實際上也是對他的一種認可,之前因為他的言論醜聞,很多年被拒之門外,從這部影片看,可以看出他很多年來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路,從他的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深刻,並不是像一般的商業和“藝術類”電影的那種溫和和平淡和唯美的調子, 這樣的東西現在都變成了消費,而這樣的觸目驚心的影片反而能夠讓人更多地思考人類的處境和人類自身的問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