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張井和青年寫作群

發表時間:

思想在宏觀的意義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國家觀、地區觀、政治觀里的框架性的動機和決策指引,但是它的抽象不經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形式轉化,沒有辦法在微觀的層面被芸芸眾生放進各自的生活里,各自的興趣點裡去體悟。沒有體悟,就缺乏了啟蒙的作用,失去了覺悟的前提。思想傳播系統里零件的缺失必然造成形成全球治理變革的集體共識的困難。

廣告

29歲的張井是巴黎中國學者和學生聯合會的副主席。 最近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曬出一組由他主持的寫作經驗交流會的圖片,也加了注釋:善於寫作,感受生活,善於發現,樂於分享。

實際上,他把中國派駐法國的青年記者、中國留學生里的文學學者和互聯網裡的旅法意見領袖請到巴黎學聯,與各個專業里的留學生見面,分享寫作的熱情、技巧和職業體會。對張井來說,這是一個小活動。但稍稍細緻地推敲一下,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打造一個有產生重大影響潛力的創造性平台的開始。

一般來講,思想的傳播里促進分享、促進認同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組織閱讀。世界各主要強國要參與全球治理的變革,很重要的方式是通過對大面積的閱讀人口的教育,讓思想根深蒂固,深根發芽,開花結果。當閱讀人口看清楚了思想里的路徑、思想里的核心、思想里的批評、思想里的希望,從而信服思想,那就產生了信仰。信仰成為集體共識,就賦予行動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動力。

思想在宏觀的意義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國家觀、地區觀、政治觀里的框架性的動機和決策指引,但是它的抽象不經過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形式轉化,沒有辦法在微觀的層面被芸芸眾生放進各自的生活里,各自的興趣點裡去體悟。沒有體悟,就缺乏了啟蒙的作用,失去了覺悟的前提。思想傳播系統里零件的缺失必然造成形成全球治理變革的集體共識的困難。

如果我們考察世界政治史、宗教史和文學史,我們可以看到寫作在信仰傳播中的作用。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們在歷次世界變革中都起到了將精準而抽象的國家治理變革或者全球治理變革的思路在各自不同的表達中與普羅大眾的關切接軌,起到通過哲學對政治的翻譯,文學對政治的翻譯,將思想在抽象和具像間,在理性和情感間來迴轉型的作用。當盧梭、狄德羅的哲學,巴爾紮克和雨果的文學在人民中產生共鳴的時候,法國社會歷史性進步的車輪才會被推動;當各族人民的改善生活的前景在思想性作品裡得到憧憬的時候,治理變革的進程才會得到全民勢不可擋的廣泛支持。提倡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懂得重要的文字里的思想性啟蒙和社會性推動的意義,所以不只一次地提到他對盧梭、狄德羅的哲學,巴爾紮克和雨果的文學的熟悉。

在這個思路里,由中國駐法使館教育處領導的學聯來組織青年寫作群就有意義,因為這些青年留學生來源豐富,專業齊全。在學習中,他們在法國稍稍有一點距離地看中國,比過去多了一個視角;他們在圍城裡看法國,比過去多了一層體會。他們是文明互鑒的實踐者人群。由他們把中國的全球治理變革觀精準翻譯成更有可讀性、更有群眾接受度的哲學作品、文學作品,通過傳統的和新的傳播技術手段介紹,那麼世界將對中國最新的世界觀在類似於盧梭、狄德羅的哲學和巴爾紮克與雨果的文學的影響下,在思辨和欣賞的語境里,放在自己的興趣點裡去理解、去審視、去考察,從而作出和自身的邏輯、感情、文化有共同語言的選擇。

寫作經驗交流會和青年寫作群的主持人張井很年輕。一邊他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裡擔任中國政府的文化活動的媒體聯絡專員的工作,他要靠這份工作支持自己的學業。另一邊,他在法國國立工藝學院準備文化政策方向的博士論文。同時他又參加公益性的學生社團的服務和組織領導的工作。在學習中他注意觀察有經驗的中國官員吳小俊、楊進、閆麗、嚴振全、沈中文的工作,一點一點熟悉與法國的文化機構和媒體打交道。

張井在法國政府的學府里研究文化決策,在中國政府的文化機構里作文化推廣。在學生社團里,他的初衷就是讓留學生們的文化生活豐富一點。但是,因緣際會,他的學識和工作歷練讓他很自然地把盧梭、狄德羅的哲學和巴爾紮克和雨果的文學產生政治影響的法國文化經驗拿到一個多才多藝的留學生人群里實驗,把青年人的積極,熱情,精力和團結都調動起來,在有想像力的、有吸引力的、有各自生活情調和風採的熱鬧里,尋找來自中國的全球治理變革思路的文化翻譯。

青年是任何政體、任何信仰社會、任何思想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傳承載體。沒有年輕的傳承人,再強大的世界性力量,再有實力的當下,都將在階段性的圓滿中成為歷史。

全球治理變革不是某一個時間段里的專利,它是無時無刻都存在動念,是無時無刻都在計畫未來的,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必然。昨天是這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更是這樣,無論是北京提出來的,巴黎提出來的,華盛頓提出來的,還是約翰內斯堡提出來的。

青年寫作群,是將有文化對政治理念的翻譯和闡釋能力的傳承人組織起來的一個重要平台。無論哪一個首都,哪一個政體,只要想讓老百姓更了解、更認同、更支持它的全球變革理念,都需要這樣的年輕人團體,它更象一個智庫。張井在巴黎學聯里的青年寫作群的平台組織工作的雛形讓我們看到了北京在對青年人的提攜和鼓勵中表達的可持續的戰略眼光。

請聽張井訪談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