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美來鴻

台灣旅行法生效加拿大能否借光

發表時間:

美國參眾兩院分別在今年初全票通過了《台灣旅行法》,後經總統特朗普簽字後生效,正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國是否會有下一步行動時,加拿大人卻發現自己的內閣部長上一次訪問台灣已是20年前的事,有學者質疑加拿大對與台灣高層接觸的嚴格限制,是否也到了鬆綁的時候了?

台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2018年8月12日過境美國時,在加州與海外僑胞會面。 
台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2018年8月12日過境美國時,在加州與海外僑胞會面。  圖片來源:路透社/Ringo Chiu
廣告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台灣研究聯席主席史國良教授(Scott Simon)3月在加拿大《國家郵報》撰文,指想在印太地區拓展朋友圈的加拿大,可以把台灣視為一個好的突破口,並給出了加拿大修正對台政策的三大理由。首先是共同的價值觀。台灣總統蔡英文是女權主義者和同性戀權利支持者,她追求真相、倡導與原住民和解。如果杜魯多與蔡英文見面,將會是一場觀念與趣味十分相投的會晤。部長級的互訪也一樣,例如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加拿大對應機構之間的交流,雙方可以交流經驗和戰略,以共同達成進步的政治目標,減少爭議避免走彎路。台灣還有世界領先的納米和半導體技術,可與加拿大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建立高層次聯繫。

其次是台灣和加拿大同是在1987年成為世界銀行首批“高收入經濟體”,按實際購買力來計,台灣平均收入達4萬美元,這意味着2300萬台灣人中有很高的比例有能力購買加拿大消費品、來加拿大旅遊或留學。現在加拿大每年花費7500萬美元在亞洲和中國推廣貿易,如果在台灣做些投入會是明智的做法。安全考量是支持加拿大與台灣高層交往的第三個理由。中國的領土要求不僅涉及台灣,還涉及到印度和日本。中國在南海與其他五國存在領土爭端,並在這些水域非法建造了海上軍事設施。對中國來說,台灣可能只是其施展擴張野心的第一步。如果加拿大和其他國家追隨美國與台灣展開高層交流,可以向中國發出明確信號,表明國際間維護幾十年來確保經濟繁榮的地緣政治現狀,加拿大可以為此發揮重要作用。

史國良教授所指20年前最後一位訪問台灣的加拿大部長是時任工業部長約翰曼利(John Manley),他1998年到台灣訪問三天,引起北京不滿,被要求縮短行程。之後加拿大政府為避免惹怒中國,嚴格限制與台灣的高層接觸,台灣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及外交部長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進入加拿大,儘管加拿大國會台灣友好小組每年都訪問台灣一次,但就再也沒有見到加拿大內閣部長以上官員的身影。2014年,台灣駐加拿大代表令狐榮達曾公開呼籲與加拿大進行部長級交流,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觀光等方面的合作,但並未如願。

在上述理由之外還須補充一個要點,那就是加中建交公報里的措辭本身就為台灣留下了空間,原駐華大使馬大維(David Mulroney)2015年12月撰文指“老杜魯多在與北京建交時,只提注意到北京主張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這為加拿大保留了與台灣發展經濟關係的餘地,同時還可幫助台灣發展民主”。2005年加拿大保守黨議員阿博特(Jim Abbott)曾以個人提案方式提出《台灣事務法案》,主張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給台灣生存空間,全面加強加拿大與台灣關係。該提案最終流產,但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政治學教授朱毓朝指加中建交公報中措辭為日後變化埋下伏筆,“一旦加拿大弄出《台灣事務法案》,也可以說有它的歷史原因,加拿大可以說我們在建交時並沒有說我們‘承認’,我們僅是注意到。”

目前加拿大和台灣在人員和貿易往來密切,加拿大有20萬台灣移民,台灣也有5萬加拿大人長期居住,台灣是加拿大在全球第11大和在亞洲第5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70億美元。2017年加拿大曾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在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論壇和服務貿易協議談判中雙方有着牢固的工作關係。台灣目前正積極遊說加拿大支持其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並希望儘快與加拿大就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協議展開談判。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