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法國/文化

沃蘇勒亞洲電影節 : 低端人口與遷徙

中國電影導演王小帥用藝術家的敏感,在大規模經濟或政治遷徙中把個案提煉加工出來,讓觀眾對政治理想、對決策、對人生的周期、和它們與個人追求之間的關係,從微觀的、個案故事的層面得到了更豐富的參照,從而體會複雜思考的樂趣。這是電影藝術對財富分配越來越失衡、 “低端人口” 越來越多的當代社會的反思

第24屆法國沃蘇勒亞洲電影節放映“冬春的日子”
第24屆法國沃蘇勒亞洲電影節放映“冬春的日子” 林祖強
廣告

第24屆法國沃蘇勒亞洲電影節向中國導演王小帥致敬, 在1月31日到2月6日期間放映王小帥的12部作品。

低端人口與遷徙, 這是1月31日放映的幾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發現的主題, 這幾部影片分別是 “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 “二弟”、 “我十一”。

“冬春的日子” 講的是一對藝術家夫婦幸福在情愛的天倫之樂里,但是女主角在日常的經濟壓力下選擇分手去美國投奔想象中的富裕。“十七歲的單車” 講的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貧困農村的少年在北京受盡欺負,而欺負他的城裡人是一些優越感十足,但實際上也是在經濟的困頓中不自覺地參與了與農村移民的糾紛的人。“二弟” 講的是福建到美國的移民中社會階層的再分化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偷渡後被遣送回老家,成為最失敗的人之後,又冒着生命危險再偷渡回美國的故事。“我十一”是中國文革期間被集體遷徙的戰略重點工業家庭的故事。

從這些片子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王小帥作為藝術家的一面。他在情緒塑造、以情動人的電影敘事手段裡面,雖然複雜度在不斷的演變,但是善於把電影要推動的批判性主題放進一個日常的、人們熟悉的、接地氣的環境和情節里;在美好的、性感的掙紮中,讓核心批判在輕悲劇的憂鬱里、在回味里,漸漸地深入到意識里。王小帥用的不是直接的、圖騰的、圖解的批判,而是在對感情的導演中,迂迴地讓觀眾接近核心。這種方式和王小帥喜歡用的一些配件式的氣氛營造,像與電影主題有一點關聯的廣播,漸漸形成了王小帥的藝術系統。

在主題處理上,王小帥雖然沒有用低端人口這個詞,但是無論是國際移民還是地區移民,無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還是二十一世紀,影片講述的都是在政治上沒有參與權,或是在世界性的和地區性的財富分配中, 經濟上沒有享受到美好生活的人。低端人口其實來自於社會學術語,講的是社會經濟地位指標比較低的人。在王小帥的電影出品之後很多年,這個術語走出了學科, 變形成有民粹添加劑的歧視性標籤。

中國電影導演王小帥用藝術家的敏感,在大規模經濟或政治遷徙中把個案提煉加工出來,讓觀眾對政治理想、對決策、對人生的周期、和它們與個人追求之間的關係,從微觀的、個案故事的層面得到了更豐富的參照,從而體會複雜思考的樂趣。這是電影藝術對財富分配越來越失衡、 “低端人口” 越來越多的當代社會的反思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