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評“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

發表時間: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正在舉辦“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這個展覽意義重大。這是在佛教充分漢化,在漢傳佛教一代又一代百花齊放式地發展出相對獨立的分支和門戶之後,臨濟宗系的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僧團用文化展覽的形式對世界表達的一種姿態:他們對佛教本源的關注是認真的;他們要通過本源,不僅回顧佛教漢化的歷史,更要展望根據當代世界的特點發展有佛光山特色的人間佛教的國際在地化前景。

廣告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海外巡監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康寧漢教授與團隊、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聯繫合作舉辦能夠解讀佛教發源史的“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讓觀眾在高雄佛光山本山欣賞古印度犍陀羅國時代的佛教雕塑的材料、形制和題材,欣賞20世紀初印度考古局局長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的攝影,欣賞藍毗尼摩耶夫人寺不同時期風貌的3D 模型圖的同時,結合體會兩個重點:

一是,強調漢傳佛教里佛光山特色。特別有意思的是星雲大師的兩位弟子如常法師滿謙法師要把佛光山的特色進一步融入到國際上去,讓它成為國際間萬紫千紅的宗教生活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來,突出國際考古界對當代佛教的人間性,即對佛教參與追求世界性財富分配公平正義的期望。

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從過程還是從結果,從直觀還是從寓意上來看,展覽都讓觀眾在佛光山傳承的線索里、進程里,看到星雲大師佛光山主管佛教文化的部門佛陀紀念館和主管國際拓展的部門海外巡監院,把各自的擅長整合起來,在“地區國際化、國際地區化”的融會貫通之間,通過啟承轉合的、層次豐富的文化語言,來確認面對90多歲的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佛光山弟子們的傳承姿態和立場。

 

“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的觀察背景

佛光山的傳承議題:立足亞洲,深入世界,攜手合作

 

傳承對佛光山僧團來說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核心議題。佛光山歷史很短,開山創辦到現在只有51年的時間;但是發展得很快,在世界各地有300多間道場。

顯然在規模的拓展上,佛光山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國際空間的開發。而國際空間的開發靠的是將佛光山的漢傳人間佛教在中華文化傳統的催化下到國際社會中發酵,並逐步轉型為國外在地文化的組成部分。

佛教當年怎麼通過文本、書法、繪畫、雕塑從印度到中國紮根,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僧團也怎麼通過書籍、一筆字、糖果展、剪紙展、歌舞、繪畫、雕塑和集會演講到世界各地紮根。

星雲大師既擅長開拓佛教平台,又精於佛學內容,兼備兩方面的能力;他的平台推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教,這種宗教與社會關切的緊密結合所形成的大面積信眾支持反過來迅速強化了宗教平台。

平台和內容的結合靠文化。年輕時一身帥氣,做起文化工作遊刃有餘, 星雲大師把文化作為載體,將佛教深入到他身處的時代,深入到他身處的社會裡去,從揚州到宜蘭,從宜蘭到高雄,從高雄到巴黎,到紐約,再回到宜興,回到南京。

他的佛教文化和有文化的佛教,在亞洲地區強調兩岸的不可磨滅的歷史淵源和不可否認的當代融合;在國際推動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和在地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吸收、結合。

作為在大陸出生和成年的人,他可以把和自己語言不通的一個台灣宜蘭家庭里的好幾個成員都吸引到門下成為佛光山的僧徒;在他的佛教生涯里,台海兩岸是通的,是親的,是講情誼、講道理的一家人。

他可以把黑非洲的年輕人培養成漢傳佛教佛光山的法師;在他的佛教生涯里,佛光山和世界是通的,是親的,從陌生到熟悉,在世界很多地方,星雲大師的臨濟宗人間佛教已經漸漸地與在地文化開始形成一種水乳交融的關係。

他的佛教人生里,有江蘇棲霞嶺的色彩,也有高雄大樹鄉的氣味。這種色彩、這種氣味,之後被弟子們帶到巴黎、倫敦、曼城、里斯本的道場、議會、美術館裡,被帶到梵蒂岡天主教教宗那裡,更被帶進了聯合國總部,教科文組織和米蘭世界美術館博物館大會中。他讓世界通過佛教看到了由他的移民經歷所象徵的台海兩岸的歷史關聯,看到了歷史關聯的基礎 - 中華文化,更看到了通過歷史比照所顯現的當代佛教在世界中突出的社會角色和政治意義。

然而老和尚年紀大了,今年92歲。佛陀有涅槃的一天,老和尚也有走向極樂世界的一天。那麼,歷史並不悠久,但規模迅速擴張的佛光山未來怎麼持續發展下去,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至少,佛光山未來五十年的樣子,星雲大師希望能預見得到,想象得到,可以照他的意思可持續發展。

這次“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以文化實踐,藝術實證為基礎的觀察點,看僧團里後輩的高階法師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立足亞洲,紮紮實實地深入到世界各地”這個明確的議題和目標面前,攜手合作,有機地把不同的能力整合在一起,讓工作平台在最大程度上為內容服務,讓內容在問題導向里,最有效地為星雲大師設想的佛光山的跨國佛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樣

佛光山看重與國際學術界的中堅力量合作

 

英國杜倫大學的康寧漢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佛教考古學家,他從在尼泊爾藍毗尼通過多種新技術做的勘探、挖掘、整理和考證工作出發,結合歷史文獻,將釋迦牟尼出生地的歷史變遷與中國僧人支僧載、法顯和玄奘等人取經的記載,做了交叉對比,證明了19世紀末印度考古局的穆克赫吉對釋迦牟尼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迦毗羅衛古城的定位的可靠性,為更系統、更全面的解讀論證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杜倫大學下屬東方博物館藏有一批犍陀羅時代的珍貴文物。這批文物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看點:圖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文明,有古印度的、有古波斯的、有古希臘的、有古羅馬的;甚至在同一件佛教雕塑作品中,人們可以發現希臘愛神丘比特、 巨人大力士與古印度佛塔和波斯柱在一起出現。

康寧漢教授科研團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尼泊爾國家文物局組成了一個相互支持的國際考古發掘和研究、保護、認證、展示與宣傳的系統。

這個國際學術系統從考古的角度考證佛陀的誕生,同時揭示了佛教的弘揚和發展史是和古絲綢之路上國與國之間財富爭奪、侵佔、政權更替、文化移植、通商以及人口流動密切相關。

他們討論佛教史上弘法如何受到各種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因素的影響,反過來佛教又如何產生跨國跨地區影響的。

就像歷史周期性的重複,這些議題與星雲大師因為中國內戰背井離鄉,因為時代開放而走向國際的弘法人生在相似中比較,在比較中見規律。

有意思的是,人們從英國媒體上可以讀到:康寧漢教授這個國際頂尖的佛教考古團隊並不是因為實力強就受到無異議的支持。

在巨大的國際聲譽面前,人到中年,在智力、能力和體力上處於從事第一線考古具體工作最好的時段的康寧漢教授在行業內受到老前輩的批評。

在學術界代代傳承的系統里,出身於學術名門的英國學二代貢布里希教授雖然早過了退休年齡,不再從事學術研究的一線工作,但特別喜歡在年代已久的經驗論里,在沒有更新升級過的理論工具里,用沒有新的基層經驗做基礎的狀態和條件,很盲目、很脫節地來異議康寧漢教授用為適應新的基層經驗而改良的學術工具和方法所取得的成就。貢布里希教授在討論中缺乏有價值的實證,卻以過來人、老資格的底氣和武斷,讓第一線做實際工作的中堅力量防不勝防地為難,更說不上感受前輩溫暖的愛護和扶持。

康寧漢教授的突破性學術成就被學界長老貢布里希教授貶低為垃圾的媒體報道與星雲大師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年輕時被台灣佛教界的長老白聖法師壓制的故事也頗有幾分遙相呼應的味道。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樣,佛光山對已經茁壯成長起來的學術精英、中堅力量在解決全新的問題、取得更新的經驗時,論證上從假設到確定,從薄弱到厚實之間的反覆嘗試、大膽突破有濃厚的興趣。

海外巡監院資助了康寧漢教授帶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成就她擔任在英國方面和佛光山的合作里起決定性作用的策展研究和對接工作。

佛陀紀念館特意承辦了圍繞這次展覽議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平台,給歐亞各方面的決策人和學者機會與佛光山的研究人員一起充分論證,聯合發表論文集。

只有堅定地支持,不懈地信任和依靠後學,才可能出現出現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機勃勃。在星雲大師的組織下,佛光山自己就在傳承的進程里研究可持續發展,這個道理他們懂。星雲大師的實力在哪裡 ? 就在於改良佛教事業里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機械而呆板的、有口無心的陳舊套路;就在於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情況、新問題,讓佛教與時俱進地為社會的需要服務;這是他的正道。星雲大師怎麼重用後輩才俊,佛光山的法師們就怎麼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席專家康寧漢教授。

在問題導向的工作方法里,在合作中,如常法師和滿謙法師把重點放在怎麼樣讓康寧漢教授的佛教考古學術成果展覽與佛光山的興趣點結合起來,為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服務上。

 

“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是有明確立場的:

用佛光山文化對接國際考古界的佛教史

 

佛光山的漢傳佛教的“分支特色”

 

什麼是佛光山的興趣點 ?佛光山正在經歷的重要議題是傳承;這不僅僅是人事的傳承,平台的傳承,更是內容的傳承,目標的傳承。

和天主教中央集權的體系不一樣,佛教遍地開花,萬紫千紅,家家戶戶各自發展。發展到一定規模,又要開杈分枝,無窮無盡。

比方說,漢傳佛教里六祖慧能的禪宗後來發展成五個分支。而星雲大師的佛光山人間佛教又是這五個分支之一“臨濟宗”在二十世紀後半段發展出來的門戶。

分支,除了因為規模擴大到超過領導力極限的原因,也是傳承過程中與時代和地區特點相結合的必然突破。但是分支的正當性、合理性只有和佛教的原生教義,釋迦牟尼的生平和佛教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點聯繫得上才能成立,才有佛性。

星雲大師本人年紀很大了,但是他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作為臨濟宗里一個門戶,一個分支,還相當年輕。在傳承與擴大過程中處於上升期。與現在進行時的社會關切緊密結合的佛光山人間佛教與古印度佛教的原生教義、佛陀史、及漢傳佛教早期的經律論之間的承上啟下,成為社會審視和確認星雲大師體系的佛學正統性、傳承性,並在這個前提下,接受佛光山的漢傳佛教的“分支特色”的一個基礎。社會對“分支特色”的識別、接受和敬仰正是佛光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這就是星雲大師本人一直在提講究佛陀的本懷的關鍵。在特朗普總統講美國人優先,習近平主席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佔世界99%的人口的財富壟斷的受害者們呼籲利和同均這樣的世界新形勢、新語境里,怎麼樣能夠讓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在體現當代特色、地區特色,在恰如其分地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共同繁榮的同時,又能夠萬變不離其中地堅守在釋迦牟尼教義本懷的光芒里,這是佛光山僧團傳承星雲大師的佛學思想的一個重點。

 

漢傳佛教的飛天,佛光山的地湧金蓮與國際展示拓展

 

身處國際聯合策展團隊,在策畫“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時,佛光山一方向台南版畫家林智信定製了八相成道圖, 並以這八張彩色版畫作品為整個展覽開局。

八相成道圖是佛教界用來描述佛陀生平的圖說,經典版本有很多。林智信為佛光山創作的版本里既有敦煌藏經洞中飛天的形象,體現漢傳佛教;又有佛光山本山高雄大樹鄉特有的地湧金蓮,強調星雲大師的法脈。換句話說,佛光山的策展團隊是以漢傳佛教里佛光山的“分支特色”來為國際考古界的釋迦牟尼的生平考證和佛教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點做導言。這表達了佛光山對本懷的吸收、再現和尊崇,是有明確立場作為前提的:星雲大師的僧團在新時代里對佛教歷史的回顧強調與今天佛光山的地區特點和僧團特點相結合 。

更明顯的是,策展團隊中佛光山一方還在展廳利用影像的方式介紹星雲大師的弘法人生。 一邊,康寧漢教授領導的團隊展示的考古出土的雕塑作品象器物檔案一樣介紹早期的佛教史;另一邊,如常法師和滿謙法師順着早期佛教史的邏輯、從建築、藝術和文化的角度,用數碼技術、錄影技術這些當代手段來表達他們的師父星雲大師對佛教與時俱進的傳承。觀眾們驚奇地看到,佛光山建築格局和功能,無論在細節上有多麼在地化,但從總體上、從大局上,拿佛光山的俯瞰圖像與康寧漢教授團隊展示的藍毗尼神聖園區佛教建築考古平面圖一對比,一如既往。

這種前赴後繼又由林智信導言一般本土風情里的佛陀史系列畫作來呼應,在“用中華文化特色發展漢傳佛教,把佛光山人間佛教傳遍世界”這種“國際地區化、地區國際化”的思路里,佛光山方面的策展團隊通過圖像和器物雕塑非常生動地讓觀眾看到星雲大師對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漢化機理的創造性的傳承和星雲大師的弟子們在接力傳承的道路上表達的把佛光山本地化的漢傳佛教升華到世界各地在地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線索: 佛陀紀念館設想與英國杜倫大學討論把佛光山版的“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移師國際不同地區巡展和舉辦不同主題及形式的佛教考古展的可行性方案。

 

國際合作中佛教的當代社會意義, 促進建設人民的美好生活

 

如果說,文化和佛教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的話,那麼兩者都在和國際社會當代關切的聯繫上顯現出自身角色的重要性,這是人間佛教的根本。

“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里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展出釋迦牟尼出生地藍毗尼和附近地區的居民所做的陶藝和草編工藝。

為什麼要展出這部分內容?這是因為尼泊爾2016年的年人均收入在730美元左右,是美國國民人均收入的1%左右。在世界性財富壟斷所造成的1% 的人口佔有比剩下99% 的人口還多的財富的這種威脅全球和平穩定發展的不可持續框架里,尼泊爾人民是弱勢群體,是受害者。

佛教的根本是為了讓信眾們在人人都做出貢獻,種下善因的公平正義的體系裡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要在佛陀的故鄉持續挖掘和研究康寧漢教授與他的團隊鎖定的新的更大規模的佛教考古遺址,一個很直接很迫切的議題就是如何讓尼泊爾人民,尤其是藍毗尼與周邊地區的居民可以通過一種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模式擺脫貧困,增加生活資源,提高生活品質。

也只有這樣,國際社會繼續在當地的考古開發才更有正當性;也只有這樣,佛教的光芒才能讓佛陀故鄉的後人體會到因果論的真知灼見。

“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圍繞着犍陀羅的佛教出土文物,把觀眾們的興趣,由傳承佛光山漢傳佛教的地區性“分支特色”過渡到呼應人間佛教人間性的一個具體而又充滿國際能見度的很現實的政治經濟議題上。

  

國際化進程中的宗教傳承

呼應國際社會對人間佛教人間性的期待

 

宗教究竟是什麼 ? 宗教對個人來說是一種人生觀、宇宙觀,對民族來說更是集體觀和世界觀。

面對全球治理中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面對個人和集體的貪婪,面對暴力,面對這種貪婪和暴力背後的自作聰明的魔術一般的遊戲規則,有力量的宗教可以在看起來醜惡的、沒有希望的、無可救藥的局面里調動出善良的、溫暖的、公平正義的、給人信心給人提氣的力量。這種力量更會調動出集體的智慧來為佔世界99%人口的財富壟斷的受害者們提供呼喚美好生活的和平的聲音,慈悲的信仰。

有社會使命和有責任的宗教,它的力量不僅來自於它的思想特色,更來自於它的廣泛和深入。廣泛指的是在世界各地的覆蓋率,深入指的是在世界各地的在地化程度。而這種國際覆蓋率和在地化程度與宗教思想特色的起源地的傳統基礎是不是牢固又有因果關係。

所以在傳承的線索里,星雲大師要追尋佛陀的本懷,佛光山的弟子們要鞏固林智信八相成道圖裡的佛光山花草圖騰地湧金蓮所代表的佛光山漢傳佛教的星雲大師分支特色。

佛光山的覺瑋法師在為配合”與佛同行”展覽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中國十六國時期世俗王位的繼承通過佛教模式借用神授來強化政治正當性。這個觀點給我們一個反向思維的空間:當代佛教系統很可能以滿足社會進步需要的程度作為重要指標來衡量系統自身傳承的正當性。

社會是一面能夠做出互動反應的鏡子。如常法師受邀成為大英圖書館2019年佛教特展的指導委員,受到中國大陸和世界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界越來越廣泛的尊重和好評;滿謙法師連續受邀到紐約聯合國、到歐洲議會、英國議會、到梵蒂岡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那裡展開文化交流和宗教對話活動。

“與佛同行”佛教考古展體現了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海外巡監院攜手合作,在傳承中,立足佛光山亞洲發祥地,通過開拓團隊、平台與內容的國際化和國際在地化潛力,讓星雲大師創造性地把佛教的社會關切通過地區特點和文化特點發揮到一個歷史性高度的機制,在千變萬化的形態演變中,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發展壯大,為促進爭取世界各地更美好的生活,更和平穩定的前景,貢獻佛光山版的漢傳佛教的力量。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2018年5月12日至9月30日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點擊收聽

如常法訪談

滿謙法師訪談

康寧漢教授訪談 Interview of Professor Robin Coningham

克雷格·巴克萊與芮秋·巴克萊訪談  Interview of Craig Barclay and Rachel Barclay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