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中國財政政策面對不確定的新形勢 : 積極還是緊縮 ?

發表時間:

上周五下午中國財政科學院發布中國財政政策報告的財政藍皮書,稱2017年積極財政政策效果顯着,體現為經濟增長平穩且風險不增,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並預計2018年中國財政收入仍然保持較高速度增長,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稅收收入增長較快。

廣告

財科院發布的財政藍皮書則認為2017年以來中國財政政策呈現新特徵。 

一是從“積極”到“積極有效”,更加“積極”,表現在2017年財政政策繼續實施了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了企業負擔,赤字率仍保持在3%的水平,赤字規模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相應增長、適度擴大。 

更加“有效”表現在2017年財政政策更加註重發揮“結構性”優勢,突出了保障重點,提高了支出的有效性和精準度。從“需求側總量”調控到“供給側結構性”調控,2017年財政政策已經明顯側重“供給側”,而從“十二五”時期至今,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逐步實現了從側重“需求側”到側重“供給側”的轉變。 

藍皮書還指出,2018年中國財政政策目標應更側重促進就業公平。並預計今年財政收入仍然保持較高速度增長,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稅收收入增長較快,非稅收入將進一步規範。具體來說,國內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都將實現高速增長。 

路透社報道,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上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當前面臨的新形勢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從全球來看是這樣,從國內來看也是如此。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對抗不確定性,注入確定性。財政政策注入確定性就是通過財政政策的制定、調整、完善,從這些方面去使整個社會,尤其是經濟領域實現各種風險的縮小,使大家感覺到預期更加穩定,而不是更加紊亂。”劉尚希稱。 

路透社報道,相較藍皮書的樂觀結論,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則認為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真積極,甚至是緊縮的,並坦言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為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金融部門正在去槓桿,貨幣政策實際上是穩健中性的。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政策應該是積極的,然而現在看到的情況是,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緊縮的。”徐忠稱。 

即使按照一些財政專家所測算的,實際的赤字率可能達到3%,那也不是積極的。因為對地方債務控制後,總的財政政策不可能積極。

徐忠認為,當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金融去槓桿導致金融機構資產從表外回歸表內,資本短缺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財政做實國有金融機構資本更加重要。為了增強防範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必須以財政資金真實地向國有金融機構注入資本。 

“從金融業的角度看,現有國有金融企業的國有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實的,有的是自己為自己注資,有的注資早已消耗殆盡。之前的歷次注資,財政並沒有真正掏錢,“特別國債”實際是在央行的幫助下財政發債銀行買、銀行自己為自己注資,沒有真正增強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徐忠稱。 

在他看來,從根本上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關鍵是加快落實財稅改革,為金融市場發揮約束作用創造條件。 

對於眼下中國的金融亂象和龐大的地方債務風險,徐忠認為實際反映的是實體經濟和整個體制機制的問題,金融機構的槓桿是被動加起來的,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規模擴張、槓桿率攀升的結果。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