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土人情

勒·克萊齊奧的風格

發表時間:

勒·克萊齊奧的小說與其所處的法國小說環境中的新傳統有很多相似之處:情節的因果線性鏈和嚴密邏輯幾乎是勒·克萊齊奧在近半個世紀的創作中都棄之不用的東西;其次,以人物為中心的地點、時間的統一也幾乎不存在,人物的身份幾乎是不確定的,但敘事者無處不在,他隨時和人物合為一體,打破有可能局限敘事發展的時空界限。

廣告

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戰爭》、《流浪的星星》、《饑餓間奏曲》等。

 勒·克萊齊奧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63年持續到1975年。在這一階段,勒·克萊齊奧所探討的內容主要是瘋癲、言語、寫作等主題,着力進行形式方面的革新。當時的勒·克萊齊奧,是以革新的、反叛的作家的形象存在着,揭露西方都市的野蠻,勒·克萊齊奧也因此受到米歇爾·福柯和吉爾·德勒茲的賞識。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勒·克萊齊奧的第二個創作階段開始形成。他開始探討更加個性化的、具有一定自傳性質的主題。對少數民族的關心、旅行的誘惑力、童年等成為首選主題。勒·克萊齊奧以自己的多次旅行、美洲印第安文化為題材進行創作。在作品中,他提到旅行,提到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提到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利潤、進步和舒適並不是勒·克萊齊奧本人感興趣的價值,他的文筆顯得樸實、精鍊而又生動。勒·克萊齊奧的作品被視為對西方物質主義的批判,其創作基礎是對弱者、對被遺棄者的關注,“挖掘最悲劇性的、最真實的東西,找出能引發情感的、可能把黑夜化為陰影的撕裂性語言,對傳統文學的準則進行質疑”。 

從藝術手法上說,勒·克萊齊奧他用優美的詞語構築了一個與現實隔離的透明城堡,結構略顯鬆散,堆積無序,內容不連貫。比如行文中夾有剪報和電話簿頁、物件列舉,甚至排字遊戲,明顯有形式主義的性質,可以看出是作者有意為之。但在後來的作品中他逐漸開始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對物件做細緻且恰到好處的描寫,使人想到新小說;人物不連貫、無意義的對話使人想起荒誕派戲劇:而許多跳躍性極大的比喻可說是象徵主義式的,很有“通過一個故事來講述哲理”的特點。

在敘事風格上,勒·克萊齊奧的小說與其所處的法國小說環境中的新傳統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情節的因果線性鏈和嚴密邏輯幾乎是他在近半個世紀的創作中都棄之不用的東西;其次,以人物為中心的地點、時間的統一也幾乎不存在,人物的身份幾乎是不確定的,但敘事者無處不在,他隨時和人物合為一體,打破有可能局限敘事發展的時空界限。 

早期的勒·克萊齊奧幾乎完全不顧敘事的線性發展,並且在敘事中插入許多非敘事因素:圖片、剪報、歌詞、標語牌以及各種符號,甚至還有自己杜撰的語言。但是到80年代之後,雖然時間的線性仍然不是作者考慮的敘事首要因素,而且作者調用了復調、多視角等大量的現代敘事手段,但由人物引領的,因為人物之間或人物與周遭之間關係的變化而得到進展的情節卻恢復了部分的社會性和邏輯性,從而勒·克萊齊奧也徹底揮別了所謂的“自動書寫”時代。

 相反,與敘事結構對應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語言。勒·克萊齊奧的語言一向簡單、純凈。慎用複合長句、慎用複雜的時態結構,但同時嚴謹地遵守法語的語法規範,這使得勒·克萊齊奧成為法語語言教材偏愛的編選對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