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 柏格森第一節: 柏格森其人

發表時間:

[提要] 二十世紀初,法國最重要的哲學家是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né le 18 octobre 1859 à Paris, mort le 4 janvier 1941 à Paris)。他對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都提出了獨特的解釋。他從生命、時間、自由三者的連接處着手,斷言新的形而上學乃是時間與自由的學說。他力圖超越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以生命衝動為存在的基本理由,創立了現代生命哲學,對二十世紀的哲學、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網絡照片
廣告

問:柏格森這個人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可謂赫赫有名。但他的思想相當晦澀,很難理解。你能給聽友們作一些介紹嗎?

答:說他有名還真是不假,以至法語中有一個詞Bergsonvogue,可以譯作“柏格森時尚”吧。他在二十世紀初曾在法蘭西公學開講座,曾經吸引各界名流前往聽課。有史家描述說,聽柏格森講座,儼然是個巴黎時尚。但有多少人能聽得懂,倒是很可懷疑的。因為他的思想是純哲學,相當的抽象。對他的思想地位的評價,也大不相同。法國哲學史家亨利·古耶說他的哲學地位可比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等大家。法國新生代哲學家,號稱新哲學的代表人物亨利·列維則聲稱:“二十世紀就像在文學上是紀德的世紀一樣,在哲學上是柏格森的世紀。柏格森對於整整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學和政治歷史來說,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地平線“。可是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卻批評柏格森學說中對數學的論述是”徹底的錯誤“。有趣兒的是,柏格森本人極有數學天賦,17歲就得法國數學競賽的頭獎,但他考入法國巴黎高等師範時,他再三考慮,最後選的是哲學系。而羅素呢,也是一位大數學家,他的成名作是《數理邏輯》。柏格森1927年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書是他的《創造進化論》,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哲學書。有意思的是,柏格森的思想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有過一段復興的紅火時期。法國當代最出名的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甚至喊出“回到柏格森”這樣的口號。柏格森思想的重要性在哪裡,我們後面再講。但有一點卻是確定不疑,那就是他對二十世紀法國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如果給他的哲學歸歸類,那麼羅素是把他歸到非理性哲學家裡了。這倒不是說他不使用理性的方法講他的哲學,而是說他反對哲學只是一堆概念構成的龐大的體系,更反對以這種方法解釋世界和人生。我們自己要仔細想想,恐怕也會認為,世界萬物、人生百態怎麼可能如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所論述的,是精神一步步走向自我實現,走向絕對精神的自我認知。我們恐怕更多地感覺到,世界是個混亂的麻線團,東抽一個頭,西抽一個頭,永遠理不清。人生更是一片混沌晦暗。最好的哲學也不過是告訴我們,怎樣在這一片混亂中掙紮着走向澄明。羅素曾大致地把哲學分為感情哲學、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他說:“實踐哲學就是那樣一些哲學,把行動看作最高的善,認為幸福是結果,而知識僅僅是完成有效活動的手段”。他認為柏格森就是這類哲學的代表人物。

問:柏格森也是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畢業生,這所學校盡出大思想家。

答:沒錯。所以雷蒙·阿隆有一句話,說他從來沒見過在這麼小的一塊地方,聚集這麼多的天才。柏格森不但在這所學校畢業,還在這所學校教過很長時間的書。好,我們還是給聽友們大致介紹一下柏格森的生平。他1859年10月出生在巴黎。他的父親是位出生在華沙的波蘭猶太人,是一位鋼琴家兼作曲家。他的母親是英國猶太人。他在巴黎封塔納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前 ;1877年,他參加了一次全法數學競賽,得了一等獎。比賽的論文還出版了,那是他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著作。隨後他進了巴黎高師。他那一屆學生可是人才濟濟,有社會學大家塗爾干、法國社會主義領導人饒勒斯。1898年,他就當了巴黎高師的副教授,同時又在法蘭西公學擔任教授,學術地位相當顯赫。1901年,他成為法國道德與政治科學院成員,還做過主席。1908年,他在倫敦會見了美國實用主義創始人,也是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見面後彼此欣賞,在他後來的著作《宗教與道德的兩個來源》中,能很清楚地看出詹姆斯的影響。柏格森是一位極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在一次大戰期間,他多次前往美國,除了講他的哲學之外,還積極參與法國代表團說服美國參戰的工作。在威爾遜草擬《十四條和平論綱》的時候,他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1921年他擔任“世界知識聯合會”的第一任主席,這個聯合會就是後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前身。他1941年1月4日逝世於巴黎,死後他的名字被刻在先賢祠中廳的牆上,可見他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

問:柏格森留下的思想遺產相當豐富,請你選擇一些給聽友們介紹一下吧。

答:好。但是柏格森的思想,屬於純哲學的領域,雖然他也論心理學、宗教學和進化論,但都是以他的哲學方法,所以比較難懂,尤其是他不斷地批評傳統哲學,在這個批評的基礎上建立他的哲學體系。所以我們有時不得不回到傳統哲學的論述上,這會讓聽友們感覺有點累,但我會盡量簡明地介紹。聽友們若能對柏格森多少有些了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我們知道,傳統哲學的一個主要命題,就是探尋和回答什麼是“存在”。亞里士多德認為,正是對存在的驚悚喚醒了人的哲學意識。只要我們從日常的操持勞碌中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能夠看看天空星漢燦爛,看看大地豐饒富麗,看看身邊生死愛恨糾纏一團,我們如果不是行屍走肉,就難免會問,這一切為什麼會存在?我是誰?我為什麼存在?甚至會進一步想,萬物都存在,但存在是什麼?這就是哲學的本體論問題。在古希臘,哲人們還主要關心的是本體論問題,主要關心天地萬物、人生萬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兒?這種詢問都是從一個最簡單的問句開始,這是什麼?qu'est-ce que c'est ? What's thsi ? 朋友們一定注意到,這種詢問方式一定有一個“是”動詞,也就是法文的Etre, 英文的 Be,德文的 Sein。中文的哲學文獻把這個詞翻譯為“有”、“在”、“存在”。不要小看這一問題,詢問存在是古希臘哲學家們的重要工作。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哲學開始用概念和邏輯來把握世界。就拿柏格森所經常批評的古希臘埃利亞學派為例,正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提出“存在物存在,在存在物之外,絕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因為在他看來,說從虛無中可以產生出存在之物,是不合邏輯的。無不能生有。他說:“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你也不能把它說出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兒”。這就是說,你只要說一件事物,想一件事物,它必然是存在着的。但是巴門尼德他否認虛無的存在,這和他的邏輯又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後來萊布尼茨就問:“既然存在存在,虛無為什麼不存在”。而柏格森的哲學,就是要論證,存在不是一個固定的實在,它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且柏格森認為,傳統哲學試圖用概念和邏輯來把握住存在,這是做不到的。存在不是一個概念和邏輯的構造,它是人的直覺,是生命本身的綿延。這個綿延,創造出存在。朋友們請注意,我用了“綿延”這個詞,在柏格森那裡就是duree 。綿延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柏格森哲學的核心。傳統哲學的本體和實在,在柏格森看來就是綿延duree。是生命的運動,它使傳統哲學主客體兩分的形式,徹底改變了。主客體不過是綿延的不同形式,它的實質是一樣的。所以柏格森說:“實在就是永遠的生成,而絕不是某種已經做成了的東西”。好,我們下次再看看柏格森是怎麼具體分析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