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曼谷專欄

天安門事件 人類生存價值的思考

發表時間:

坐落在中國首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長期以來都是中外遊客駐足觀賞並且攝影留念的重要景點。然而隨着六月四日這個日子即將到來,這座經歷了六百多年滄桑的歷史建築物,如今變成了中國最為敏感的政治標識。

廣告

泰國民間廣播電台報道:由於六月四日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紀念日臨近,中國政府動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針對網絡傳媒實施全天候的高效監控,相關的數字、敏感字眼和言論一概遭到屏蔽或刪除。一名準備到北京去旅遊的觀光客在網上甚至搜不到“天安門”的字眼。三十年前,在天安門前這座容納人數超過百萬的古老廣場上,一場呼籲民主自由的學生集會以官兵血腥鎮壓收場。中國當局如何正視歷史的態度從此成為了外界追蹤的焦點。

泰國《前線報》回顧這次對北京政府而言極其敏感的政治事件指出,發生於1989年4月15日到6月4日期間的天安門廣場民眾集會,最終在六月四日這天以政府當局動用軍方坦克驅散集會民眾而宣告結束。外界傳聞此次官方鎮壓行動造成了大量人員死傷。由於中國官方始終沒有提供清晰可信的傷亡人數,因而愈發導致外界對此產生無休止的揣測,有的猜測死亡人數成千,有的估計死亡人數上萬。

文章稱,1989年4月15日,中國首都北京的大批學生以悼念突然逝世的前中共高層領導人胡耀邦為由發起遊行,示威活動隨即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各大院校積極響應,一些民間人士很快也參與其中。當時中國政府認定這場事件的起因是有來自西方的境外勢力在幕後操縱,因此將這場由大學生領導的民主集會運動視為對執政當局的重大威脅。事實上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積累的通貨膨脹、勞工失業、官吏舞弊、經濟懸殊、人民生活困頓以及民眾呼籲思想開放和言論自由等社會矛盾乃至當時的東歐局勢動蕩,都是促成這場大規模集會的重要原因。

    時隔三十年後,六四天安門事件繼續發酵。一名中國青年隻身阻攔坦克的圖片,依舊在世界各大傳媒上流傳,成為這場民運事件的重要標誌之一。只因圖中的人後來下落不明,他謎一般的身世進一步引發人們對該事件的好奇心。這名以肉身阻擋坦克的年輕人,後來被創作成具有民主意義的雕塑,以藝術形式在美國各地進行展示。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語文學系鼓勵學術成果負責人瓦沙娜博士近期針對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及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多場學術座談會上發表演講。她於六月一日發表了時長5-6分鐘的燭光紀念六四運動視頻,除了回顧事件經過外,她分析指出發生在天安門的六四事件是真正標誌着冷戰結束的重要句點---意味着資本主義意識徹底戰勝了人權與自由。中國執政當局秉持今天的經濟成就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合作,然而對於人權與自由的態度卻至今模糊不清,為此呼籲人們不要淡忘對人類生存意義具有思考價值的六四事件。該視頻發布短短幾小時後點擊瀏覽率迅速增至近五千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