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曼谷專欄

透過泰國學者視野窺望香港集會

發表時間:

隨着香港民眾示威集會進入第十周,關於警民衝突、示威民眾衝擊政府官邸、在機場聚眾抗議等事態不斷引起周邊國家的關注。泰國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近期舉行多場學術研討會,對香港問題及現狀展開多視角的討論。

廣告

關於香港抗議集會是否順利收場的問題。泰國朱拉大學亞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問題專家娃沙娜博士認為如果香港當局乃至北京中央政府不找出關鍵問題對症下藥進行政策性調整,此次香港民眾集會估計很難輕易解散,原因是相關各方都陷入了困境。就示威民眾而言關鍵在於民生問題,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巨大,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窘迫,而北京中央政府此前的政策更多惠顧及前者,對香港社會弱勢族群的生存境遇照顧不足,因而導致部分民眾因看不到希望而加入了反政府集會。事實上在英國統治時期,香港民眾同樣沒有獲得政治選舉權,不過至少他們當時的生活並未受到來自中國富豪和大量資金侵入的強烈衝擊。另外還有比爭取民主權利和言論自由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港的大量西方外企、金融投資人對中國的司法程序深感恐懼,因而成為引發此次大規模示威事件的導火索。

關於香港集會事件對中英關係的影響。娃沙娜博士認為綜合當前中國的強勢和香港的地緣角色乃至“一國兩制”維持五十年不變的中英協定,此次抗議集會不會對中英關係的未來產生關鍵性影響。就外交關係而言,英國是早在1950年就承認新中國成立的國家之一。

關於北京當局是否採取武力介入解決香港問題的擔憂。娃沙娜博士表示不排除北京政府採取武力解決香港問題的可能性,她引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政府誓言以核打擊對待台獨的強硬態度為例,因而判斷認為北京當局“萬不得已還是會出手”。更多泰國學者同時也相信北京當局會對當前局勢保持高度謹慎和剋制,畢竟影響面不僅牽涉香港局勢,還影響到台灣乃至更為複雜的國際關係。更值得注意的關鍵是影響或動搖到中國社會的民心,這才是北京中央政府最為擔憂的因素。

隨着香港的集會示威事態不斷延燒,不少人聯想到三十年前六月四日的天安門事件。惟恐北京當局對香港集會採取同樣的解決手段。泰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沃拉薩教授加以說明指出:三十年前的天安門事件由民眾訴求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政府暴力鎮壓,中國官方所公布的死亡與失蹤人數迄今難以令外界信服。事實上令許多人耿耿於懷的還是事件尾聲以“屠殺”和“流血”告終。透過以往的觀察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就是極少有人提出明確的疑問:天安門示威者們究竟在訴求些什麼?根據外界媒體引領的主流說法聲稱示威者們要求北京當局改變政體。經過學者考察資料,在天安門示威集會當時提出的7點建議中,沒有一條是關於改變政體的訴求。即便提到了“民主”二字,那也是中國共產黨採納於行政制度並且延續至今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問題的癥結在於執政當局不願傾聽民意,拒絕跟示威者協商,卻一味要求示威者解散集會。這種強硬態度無異於火上澆油,集會者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最終升級到因訴求西方民主模式而遭到鎮壓。由此可見,採取什麼方式解決反政府集會問題,無疑正在考驗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智慧。當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因處理六四事件決策不當而被國際社會詬病至今,值得今天的現任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引以為鑒。尤其在當今網絡發達的電子信息時代,越是採取嚴令禁止,效果越是引人關注。隨着民間怨憤日增,下一次的爆發只會更加猛烈。

沃拉薩教授強調:無論如何,北京政府解散六四集會的武力手段,始終是一個抹殺不去的夢魘。而昨日舊夢今天在香港重新上演,問題棘手,難度升級,北京政府必須作出更加慎重的決策。香港當局關於遣返罪犯的法律由來已久,港人深知該司法條令有益無害。真正害怕的是中國缺乏透明度的司法制度與訴訟程序。尤其對於政治犯,中國警察所採取的嚴苛措施和非人道待遇令外界望而生畏。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