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中國當代新聞史的閃亮一筆

發表時間:

廣告

上周一,中國各地13家報紙聯合發表共同社論《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時過四天,從北京傳出有關媒體受到整肅的消息,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共同社論”風波的分析評論。

廣東《南方農村報》署名童大煥的評論稱:“顯然,共同社論屬‘非官方行為’,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以來十分罕見,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必將在中國當代新聞史中留下閃亮一筆。共同社論的出台,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中國自下而上的改革動力依然頑強,需要的是高層在制度上的正面回應。共同社論的出台,同時意味着‘政治家辦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一些媒體總編開始真正以政治家的視野、膽略和抱負關注時局,積極地參與改革進程,推動社會進步。”

台灣《工商時報》署名賀靜萍的評論稱:“它的意義,在於獨缺官方媒體。媒體的力量之於監督政府,之於社會公義,正在於不分地域及小大,而有志一同。本屆兩會,大陸媒體站在民生議題的發言,已經突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且非常從容。如此從容的媒體角色扮演,其實已經取代政治協商會議的花瓶地位;未來中國媒體可以以此作為起步,更從容的稱職的擔當第四權監督的立場!”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張華的評論稱:“這篇社論備受矚目,不僅內容進步,儼如要求落實《憲法》及《人權宣言》的憲章,更是中共嚴密輿論控制下,首次有傳媒自行組織起來,集體發聲,意義非凡。過去,全國報紙也曾以相同的樣式、社論及內容,報道黨慶國慶、兩會開幕、中共大會等大事,但這是中宣部指令下的統一行動,是貫徹中共高層旨意的機械反應;相反,共同社論是十三家不同地域、市場導向的都市報、晚報等高銷量報紙,自己聯絡、討論及決定社論內容,然後一齊發出吶喊!六十年來,這是頭一遭!”

北京《新浪網》署名柏蔚林的評論稱: “這篇由13家國內媒體共同發表的社論,以集體行動的方式,在文字間第一次毫不隱諱地體現出了,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中國公共媒體,在社會劇烈轉型的時代,對國家社會所背負的強烈歷史使命感和對於普世公認價值的直白訴求。” “選在兩會召開的時刻,集體公開發表這樣一篇社論,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從另一個方面看,顯然有關方面也是有些措手不及,未曾料及冷不丁斜刺里殺出這樣一支人馬。網路上迅速轉為寂靜無聲,則表明當局者還沒有打算接受這種‘逼宮發難’式的諫言方式。”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本年‘兩會’召開前夕,13家報紙發出要求加速戶籍制改革的共同社論,這一出格的做法很快導致相關媒體負責人紛紛受到處分,於是從‘兩會’召開後,中國媒體中關於戶籍制改革的呼聲,就幾乎不見了蹤影。跡象顯示,中央高層始終沒有否認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同樣被堅持的是改革進程的可控性,此外還有擔憂改革對體製成員造成過大衝擊的考慮。一種無形的維穩思路,以及部分官僚利益集團的私心,都成了能夠左右改革進程以及高層決心的因素。”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 “於全面掌控國家機器的中共而言,把13 個媒體的總編輯一夜之間全部換走只是閑話一句,但這能令人心悅誠服么?難道中共會認為,捂住了這些媒體的嘴巴便能把戶籍制度的弊端消除?中共如今掄起大棒子打將下來,不免令海內外覺得,原來今天的中國還說不上是以民為本,廣開言路的目標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