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德國警惕觀望中國的生物技術革命

發表時間:

轉基因食品在德國是個頗受爭議的話題。由於這類食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可能會帶來不可逆轉的變化,由於科學家們還很難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德國許多消費者排斥轉基因食品。德國政府也對生物技術持謹慎態度。去年,德國禁止了農產品生物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此舉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德國的退出使歐洲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由7個減為6個。種植總面積也相應下降。

廣告

就在歐洲發達國家對生物技術猶豫不前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卻在擁抱生物技術。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公布的數據,2009年有25個國家1400萬農民種植了1.34億公頃轉基因作物,比2008年1330萬農民種植1.25億公頃增長了7%。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1400萬農民中有1300萬,即90%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匱乏的小型農戶。

在2009年轉基因種植面積上,美國排名第一,為6400萬公頃。其次為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國排名第六,為370萬公頃。美國不斷向歐洲銷售轉基因食品,而德國對此又興趣不高,美德兩國因此時有磨擦。隨着中國的崛起,中國如何對待生物技術自然成了德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中國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轉基因植物。1997年,中國批准了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種植。但在食品領域裡則很長時間沒有大動作,只是對西紅柿和芒果設置了試驗田。2008年,中國投資大約20億歐元,以推動生物技術科研項目。此舉被認為是中國的一大轉折。2009年底,中國為轉基因水稻和玉米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德國媒體因此普遍認為,中國正在大舉進軍生物技術領域,以提高本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中國的生物技術革命很可能會對轉基因作物在世界上的推廣產生巨大的影響。

當年在轉基因棉花剛剛走紅的時候,來自發達國家特別是德國的生物技術反對者曾長時間猛烈抨擊對方。但農民種植轉基因棉花後,基本上不需要多少農藥。農藥開支降低,棉花收成又有所增加。農民當然樂意。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的數據,印度種植新棉花的農戶每公頃凈收入增加了111美元,中國農戶每公頃凈收入甚至增加了470美元。農民願意種植轉基因棉花,而少用農藥也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生物技術反對者們於是不得不偃旗息鼓,聽之任之。

但食品畢竟不是棉花。由於德國已出現過各種由轉基因食品引發的過敏症,德國人對中國積極推進“綠色革命”尚持警惕觀望態度。自綠色和平組織3月中旬曝光中國一些超市已在悄悄出售未獲食品安全證書的轉基因大米的消息後,德國一些消費者立即感到緊張,紛紛諮詢避免誤購轉基因食品的途徑,因為綠色和平組織估測,中國有些“問題大米”可能已經出口到了國外。

但對轉基因食品不信任的顯然不只是德國人。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報告說:中國農戶凡是知道是種植了轉基因谷種的,自家一粒不吃,所有收成全部賣掉。中國媒體和網上機構的民意測驗也顯示,中國90%的居民並不想吃轉基因食品。
2010.3.22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