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滄海桑田

旅法學者張倫談中國戶籍制度改革

發表時間:

廣告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實施了五十多年的“戶口登記制度”似乎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如果說,戶籍制度曾有效地阻止了農民工大批外流,但是如今,卻凸現出它所帶來的弊端:數千萬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在他們辛勤付出的城市,卻無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社會福利;另外,戶籍制度中的舞弊現象滋生腐敗並引發各類犯罪行為。目前,中國戶籍改革呼聲高漲。如何看待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這場改革的前景?旅法學者張倫先生在談到中國的戶籍制度以及這一制度的改革問題時認為:
中國的戶籍制度是一個有其獨特歷史的制度。古往今來,一個相對文明、發達一點的國家,對所轄居民具有戶籍的管理,大概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這與稅務、國家管理等相連。但是,像中國當代這樣的一個制度,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產物。大概是1958年正式開始實施的。這個制度與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特別是與當時的資源稀缺、與中國政治集權的管理的需要等高度結合的。從經濟到政治,在這樣一個制度下的一體下的產物。這個制度實行幾十年以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從官方的角度講,可能認為這樣的制度有助於管理。但是,與以往戶籍制度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中國,所有人的所有權利均與這一制度相聯。從醫療到生活的必需品,都與這一制度相聯。一般而言,出生在農村,就永遠是農村人。城市的人如果犯了罪,就會受到取消戶口,發配到遠處的地方的懲罰。這種制度本身帶有一種不公正,對人權侵害的本質上的東西。隨着近些年中國自由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流動的加大,面臨的問題有目共睹。因此,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十幾個重要的省、市都在進行不同的改革。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規畫、統一的政策,滋生了一些極為不公正的現象,尤其是腐敗。所以整個國家面臨一個整體的改革。

中國農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不平等現象究竟可否通過取消戶籍制度得到改善?
通過戶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很難真正徹底地消除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平等。因為這不僅與戶籍制度有關,也與經濟發展水準、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的二元性有很大關聯。提供一種權力上的平等,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今天,之所以存在許多問題,社會的不滿也在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制的不公、權力上的不平等。在美國,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翁,並沒有人要去殺富。他掙來的錢是公正的,他的權利與一個工人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取消戶口登記制度之後,如何控制農村人口大規模外流?
其實,即使實行了戶口登記制度,也未能控制人口外流。由於土地資源的有限、農村人口的過剩,中國農民的外流、尋找新的機會,同時隨着城市機會的發展,也需要人工、需要勞動力,這是非常符合市場經濟的現象。因此,不必過多地設置人為的障礙。事實上,今天中國一、兩億的農民工在全國流動,與現行的戶籍制度本身已沒有太多的關係。實行所在地居住的方式、身份證的方式來進行管理比較符合現實狀況。落伍的戶籍制度帶來問題大於所謂的益處。例如許多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問題,甚至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這些問題不僅僅傷害這些農民戶口的農民,同時,從某種意義而言,也傷及都市的居民。

大批農民工滯留城市,會否加重中國的失業現象?
中國的失業現象其實與農民工沒有關聯。中國目前的失業實際上是兩筆帳:農民工進城,做的是都市許多民眾不願做的工作。只要農民工在自己的鄉間能夠享受好一點的生活條件或報酬條件,他是不願到那些待遇不好的地方去的。中國失業問題十分嚴重。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靠分離兩個世界。否則,造成的結果將十分具有爆炸性。今天的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正是因為人為地隔離了兩個世界所造成。中國城市化的比例,49年以前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49年以後,尤其是50年代末以後,人為地隔離了兩個世界,造成了中國都市化地嚴重滯後。甚至城市居民的比例,遠遠落後於中國歷史一些朝代的時期。現在適當地加速城市化建設是解決中國的城鄉差別、包括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的很重要的因素。中國所指的失業人口從來都是按照城鎮戶口計算,而不包括農村。這些問題應該回歸基本的經濟規律加以解決。
戶籍制度的改革呼聲似乎已遭遇不小的阻力,中國有否可能在短期內實現這一改革目標?
這將取決於領導人的決策。不論從那個角度講,都應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制定出一個時間表,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根據專家的調研,全球只有為數不多的兩、三個國家實施這種制度。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朝鮮和非洲的貝寧。這樣一個制度不會令中國感到自豪,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這個問題不解決,將來可能引發爆炸性的後果。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