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泰興幼兒園血案引發媒體作用大討論

發表時間:

4月29日上午9時, 江蘇泰興市泰興鎮中心幼兒園發生一起傷人事件, 一名男子持刀衝入校園, 砍傷31人,包括28名幼兒、2名教師、1名保安。目前受傷者已被送往醫院搶救。持刀男子被當場制服。官方新華社說,5人傷勢較重,有生命危險。但當地的消息卻說,有四個兒童當場死亡。目前官方還沒有公布最新的死亡數字。《明報》引述市民消息說,目前官方不許家長探視搶救中的兒童,市民稱“說沒死人,我們是不信的。”並表示懷疑,“可能等開完了世博會(開幕式),他們才會公布消息。”中國的輿論監管部門則下令,趕往當地的外地記者都被要求撤回,事件僅用中央和江蘇黨媒稿件,不對網民開放評論。

廣告

泰興市的這次血案,正發生在殺人兇犯鄭民生被執行死刑後的第二天。3月23日,南平男子鄭民生闖進南平一個小學,砍殺小學生,致8死5重傷,經兩審定讞被判死刑。

4月12日,廣西合浦一小學附近也發生一起類似事件,2名死者中一個是8歲小學生,另一名為老年女性,另有5名傷者。4月28日,廣東雷州也發生一起校園血案。17名師生被砍後送醫。記者發稿時,今天早晨(4月30日)7點,山東濰坊再次發生一起襲擊校園的案件,兇犯自焚而死,5名受傷學生被往醫院救治。

兩個月內連續發生的五起校園血案,震撼了整個中國社會。一般認為,校園慘案一再發生,是中國社會矛盾激化的表現。

童話作家鄭淵潔在泰興幼兒園兇殺案之寫了一首小詩,“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上學去啦。希望這不是永別,我要活着回家。親愛的老師校長,我來上學啦。您不能讓壞人碰我,我要活着回家。親愛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學啊。您有不滿去上訪,我要活着回家。”但上訪能解決問題嗎?似乎很難。

因此有網友認為,如果民眾再沒有適當的途徑反映疾苦,沒有值得信賴的渠道主持公正,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恐怖事件。

不過,就最近的幾個校園血案來看,似乎都有模仿南平兇手鄭民生的成分在內,因此,媒體在類似事件中的自律,他律,新聞自由及其邊界都成為最近中國輿論,尤其是網絡輿論討論的焦點話題。

中國門戶網站,昨天,以海量新聞著稱的新浪網的總編輯陳彤在微博上說,“如此的亂世環境中,媒體顯然不應該“有聞必報”,特別是近日屢發的砍殺兒童事件。大肆渲染報道的效果之一是大家都不願意看的:越來越多喪心病狂之徒挺而走險。”

一名網友寫道,“接連發生三期這樣的案件,媒體的記者們有何感想,希望你們別只顧賺稿費,多想想你們的社會責任,多想想新聞的負面作用,不要無形中當了教唆犯!”

對此,有新聞人就告訴本台記者,“中國媒體人真是有聞必報么?這類悲劇的發生多少與信息長期封鎖,大眾被不明真相,找不到準頭有關吧?象報復當局報復貪官國家機器的報道能大幅報道過么?雖然媒體人可以說這是當局的管制原因,但我們多少在被動為惡吧? ”

博客作者連岳說,“在名人自殺的新聞後,會出現跟風自殺的現象,這除了媒體自律,不過多渲染細節以外,重要的是對粉絲的心理撫 慰工作啟動,禁止報道沒人做得到。校園血案也是如此,為防止示範效應,只能迅速了解血案後的動機,才有利於社會提升防範能力。”

討論中,新聞人普遍認為,兇殺案件中暴力、刺激的細節,無助公眾參與討論並不起必要作用,還會加深公眾的不安。最需要知道的、最能讓公眾受啟發的,是與案件背後原因直接相關的事實而非細節本身。

新聞人安替介紹,“西方媒體對涉及兒童事件、對暴力事件,為保護受害人,媒體會隱去其受害者相 貌或身份、暴力過程不做渲染,但沒有對事件不報道或者克制報道的,這些當是百分百突發頭條,這樣才能警惕社會加以防範、正義才能聲張。”

而有北京媒體人則認為,“從禁令下的那一刻,討論新聞倫理沒意義了。倫理是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情況下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沒有自由的話,只有被選擇。”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