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中國與世界脫節

發表時間:

上海世博會五月一日拉開帷幕,這是繼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後,中國舉辦的另一場國際盛會,舉世矚目。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論稱:“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在未來的六個月內,中國將自豪地展示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新中國六十年的驚喜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當代中國人民的從容自信、神釆飛揚。

廣告

上海世博會五月一日拉開帷幕,這是繼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後,中國舉辦的另一場國際盛會,舉世矚目。今天的中國觀察,主要介紹有關上海世博會的分析評論。

香港《文匯報》的社論稱:“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在未來的六個月內,中國將自豪地展示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新中國六十年的驚喜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當代中國人民的從容自信、神釆飛揚。同時,世界各國以世博會為平台,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充分展示東西方城市文明的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的評論稱:“今屆世博會在上海舉行,世界都希望看到中國發展的未來目標及創新力,但遺憾的是,中國館展現的卻是想象的貧乏、創新的乏力,‘清明上河圖’、蘇州園林、篆書、中國紅、華夏灰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佔據了中國館的絕大部分內容。中國過往五千年的歷史與底蘊在中國館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但對未來的設想卻乏善可陳。中國的未來在哪裡呢?中國館沒有給出答案。”“相比之下,無論美國館、英國館還是日本館,都將着眼點放在對未來社會的勾勒。譬如,美國館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從人文視角講述一個普通美國人眼中關於創新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故事;日本館則展示具有超高清及望遠功能的萬能照相機、會演奏小提琴的夥伴機器人和實現客廳牆壁與電視機一體化的生活牆,大膽新奇的設想與鬼斧神工的高科技完全結合,令人嘆為觀止。當世界燦爛向前時,中國黯然轉身向後;當世界追逐未來時,中國還在總結過去;當世界充滿創新和激情時,中國則在歷史廢墟中打轉。巨大的文化落差與創新差距,讓人感覺到中國與世界的脫節” 。

香港《大公報》的社論稱:“人類生活的改善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類社會必須和諧,包括與自然界的和諧,是今日上海世博會所要傳達的最重要訊息,而這一訊息對正考慮家中如何多裝一部冷氣機的上海民眾和整日沉迷‘打機’、嬌生慣養的青少年來說,當然是十分有意義的提醒。”“上海的現代化、大都會化,已經足以與世界上任何大城市比美;但是動輒百層以上的浦東高樓、十幾條路線縱橫交錯的地下鐵路、無所不在的電子設施,是不是就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越來越大城市化,有沒有讓上海民眾生活得更和諧、更積極和更有意義、更有尊嚴?相信上海市民、全國人民都需要找出的答案。”

香港《明報》署名馬家輝的評論稱:“無論是陸士諤也好,或是早在他以前已曾對在中國舉辦世博有所期盼甚至曾經親身出席參觀世博的孫中山、梁啟超、鄭觀應、王韜、李圭等人也好,當他們把中國和世博聯在一起思考或談論的時候,他們夢想的不僅是一個富強繁盛的中國,而更是一個具法治、行公義、有平等的中國。我們愈是深愛世博的璀璨光明,便愈厭棄璀璨背後的暗黑、光明背後的墮落。就這點而言,中國其實仍然有愧於陸士諤、孫中山、梁啟超、鄭觀應、王韜以及李圭。我們仍然對不起他們。世博之夢實現了,但中國之夢,尚未。”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