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政治

“三寬”部長朱厚澤去世引發關注

前中宣部長朱厚澤周日因病去世,在中國輿論中引起關注。曾在中宣部任職的旅美中國學者吳稼祥在網上發表文章“用背影贏得掌聲“,回憶朱厚澤當年在中宣部任職時的情況。《東方早報》署名文章介紹朱厚澤關於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理念。

中國前中宣部部長朱厚澤
中國前中宣部部長朱厚澤 dr
廣告

昨天,原中宣部部長朱厚澤的家屬發出訃告:“朱厚澤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5月9號零時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歲”。有資料顯示,朱厚澤,1931年出生於貴州織金書香門第,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曾長期在貴州省工作,並擔任貴州省委書記,1985年7月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對此,作者吳稼祥的文章今天回顧說,1985年中,中央決定鄧力群不再兼任中宣部部長,新部長人選難產,是胡耀邦把朱厚澤帶到北戴河中央會議上說:“我給你們帶來一個宣傳部長”。1987年2月被解職,改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6年,朱厚澤在中宣部部長任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寬政策”,也就是寬厚、寬容和寬鬆,他本人也被稱為“三寬部長”。對此,朱厚澤曾解釋說,三個“寬”字,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跟我們原來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觀點,是不是可以採取寬容一點的態度;對待有不同意見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寬厚一點;整個空氣、環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寬鬆、有彈性一點。

《東方早報》上作者石劍峰的文章接着介紹說,200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朱厚澤曾撰文提出,“要想解決我國的文化問題,以求思想活躍,文化繁榮,學術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句話:解除思想文化禁錮。” 談到“民主法治國家”,他說:“民主法治的國家制度不是沒有缺陷的制度,但是比較各種制度,它比較有彈性,抗衝擊,易於進行更新、發展和完善。高度集權、高度剛性的集權制度有它的好處,但是從長期看靠不住。” 對於“公民社會”,朱厚澤的意見是:“社會的治理也要從專政、統治、管治,以及強制和限制的思路上轉變過來,否則是搞不下去的,我們在這個方面有過非常痛苦的教訓”。談到“人文精神”,朱厚澤說,人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思維,發展就是自由。

談到當年受胡耀邦牽連而早早下台,吳稼祥的文章回顧說,1987年春天,正當盛年的中宣部部長朱厚澤不得不向他的同僚們告別。當時,他在包括鄧力群在內的幾位中央領導同志的陪同下,向大家發表離職感言: 一年多以前,也是在這兒,也是這些人,也是為我舉行了一個會議,不同的是,那次的喬石同志,換成了今天的兆國同志,更不同的是,那次是違背本人意願,但服從組織決定而來;這次是服從組織決定,也符合本人意願而去。台下,從會場的最後一排遲疑地響起稀稀拉拉的掌聲。

這位離任部長接著說,一年多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無法工作。我做得好的,有你們的功勞;做得不好的,由我一個人負責;說著,他站起身,向台下鞠了一躬,我謝謝大家。這一次掌聲像早潮一樣,從後面向前推來。“至於對我這一年多來所做的工作怎麼看,讓歷史去作結論吧”。此時,全場掌聲雷動。

文章又說,朱厚澤性情耿直,初到北京,與當時中央主管意識形態的一位領導為鄰,這位領導曾送菜一筐置其家門前,被他原樣送還。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