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中國模式”真的存在嗎?

發表時間:

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之後,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引起世界矚目。2004年,美國《時代》周刊當時的助理執行主編雷默在英國《金融時報》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識”的概念,迅速引發了中國的呼應,2007年,美國學者阿瑞吉又發表了新書《亞當斯密在北京》,繼續探討中國模式問題。那麼,中國大陸的研究者又如何看待所謂的“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問題呢? 

廣告

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之後,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引起世界矚目。2004年,美國《時代》周刊當時的助理執行主編雷默在英國《金融時報》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識”的概念,迅速引發了中國的呼應,2007年,美國學者阿瑞吉又發表了新書《亞當斯密在北京》,繼續探討中國模式問題。那麼,中國大陸的研究者又如何看待所謂的“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問題呢?

相對於外國學者的讚歎和樂觀,大多數中國學者保持謹慎。最近,北京大學教授姚洋在美國《外交》雜誌網絡版上發表文章《北京共識的終結》,明確表達了對“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這一說法的反對態度,受到了廣泛關注。

姚洋提到,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包括金融自由化、國有企業私營化等十項核心政策,而他經過考察後發現,在過去30年時間裡,中國幾乎緊緊遵從了所有的建議,唯一的例外是利率的自由化,相反,中國堅持釘住美元的政策,這也正是最近人民幣幣值遭受非議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姚洋看來,所謂的“北京共識”,它的經濟基礎與其說是“華盛頓共識”的對立面,不如說正是華盛頓共識的翻版。

而就“中國模式”問題,北京學術界在今年四月底召開了一次小型研討會,在會上,大多數發言者都表示,所謂“中國模式”能不能成立,現在還在未定之數。

會上有經濟學家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歸結於四個原因:一是全方位對外開放;二是漸進的市場化和有限的私有化;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四是地方財政的競爭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不止一位學者把“城鄉二元結構”看作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中國的戶口制度人為地把中國分割成城市和農村兩個領域,並且壓低農村勞動力的價值,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物質基礎。殘酷地剝削農民,或許正是所謂中國模式的一個秘密。

來自清華大學的秦暉教授進一步指出,甚至連城鄉二元結構也並不是中國所特有的。他以南非為例子,說明中國和種族隔離期間的南非極其相似,甚至連農民進城需要辦理暫住證都一樣,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中國的社會控制更加嚴密和苛刻。他表示,支持中國崛起,但反對所謂的“中國模式”崛起,如果就以現在這種模式崛起,那麼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都不是好事。

社會學家孫立平教授也談到了一個擔憂:最近幾年時間裡,似乎出現了通過權力的力量來重組市場因素的現象。所謂中國模式,是不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重建“總體性社會”,或者說是一種新的極權主義?在他看來,當今社會生活的複雜化要求國家有更強的治理能力,但是這種要求可能直接轉化為對權力的渴望、甚至是對專制的呼喚。

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大陸新左派領袖的社會學家汪暉表示,他不太確定“中國模式”是否存在,但中國走了一條獨特道路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看來,中國獨立自主的主權特性,以及黨國一體的制度,可以說是這種獨特性的最大體現。但是他也承認,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尤其是在特殊利益集團盤根錯節的形勢下,這兩個特點的正面作用正在面臨挑戰。

本次研討會上唯一一個公開為“中國模式”辯護的是北京大學的潘維教授,他強調,中國應當為自己的經濟成就驕傲,要對自己的制度有信心,“這個體制裡頭還挺好的”。他甚至否認存在所謂市場和國家干預的兩分法、民主和專制的兩分法、以及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參加會議的研究者對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成就如何評價,大多數人都對未來經濟是否能夠高速發展的前景持保留態度,有研究者認為,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危機而採取的大規模投資信貸政策,已經對這一個五年計畫造成了嚴峻挑戰。

在場的企業界人士也對所謂的“中國模式”表示質疑,尤其是它不能指明中國未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長期宏觀戰略目標,缺乏可預見性,因此企業家無所適從,熱衷於短期投機,很難做長線投資。所謂的“中國模式”,成了模糊現象的代名詞,而缺少基本的是非黑白觀念。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