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懺悔錄”

發表時間:

法國《費加羅報》觀點論爭欄今天刊登了該報駐中國記者拉格蘭奇(A.de La Grange)撰寫的評論文章:《中國的權力“開放”》。文章分析最近中國領導人突然雅興大發公開撰文發表個人思想見解的現象。

廣告

溫家寶的長文就像一篇懺悔錄

《費加羅報》文章指出,共產黨的領袖向來很少口頭或撰文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內心世界,而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卻在官方人民日報撰文吐露一些真情,令關注中國政情的觀察家們大為驚訝。《費加羅報》駐北京記者拉格蘭奇指出,溫家寶這篇文章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他涉及了一個敏感話題,而且是在中共高層正為2012年權力更替展開內部大動作的敏感時刻。

《費加羅報》文章指出,“在中國,一位在任總理提筆寫文章,比任何國家的總理都值得一讀”。文章說,溫家寶前不久視察了遭受嚴重旱災的中國南方,令他想起過去並欣然命筆。這場自然災害使他想起了1986年到貴州視察災情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當年,這位中共“改革派”領導人由於主張在經濟開放的同時實行“政治開放”,於1987年被解除職務。到了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更是引發大規模的學潮,最後遭到軍隊的血腥鎮壓,這就是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

《費加羅報》文章指出,“溫家寶的長文就像一篇懺悔錄,有些段落充滿感情”。溫家寶在文章中回顧說,胡耀邦是他的“導師”,他非常的想念他。溫家寶還說,胡耀邦下台後,他還繼續去看望他,直到現在他每年春節還去探望胡耀邦的家人。

《費加羅報》指出,溫家寶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個完全為人民服務的人”、“一個具有博大道德感和開放精神的人”所作出的典範。溫家寶的言下之意,就是說現在的共產黨幹部並非都具有這樣的素質。

《費加羅報》指出,甚至激烈抨擊中共當局和中國現狀的人士也讚揚溫家寶這篇文章。胡耀邦生前的秘書鮑彤就認為溫家寶這篇文章不同尋常,文章“做出了一個重要姿態,釋放了一個良好信息”。但人們還是有不少疑問。譬如,沒有得到胡錦濤的首肯,溫家寶能在黨報發表這篇文章嗎?

《費加羅報》文章作者拉格蘭奇認為,把溫家寶的文章解釋為回歸改革的信號,可能是錯誤的。中共2012年人事更替是個敏感期,“使得政治開放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因為這樣一種政治開放對共產黨來說具有很大的潛在風險”。溫家寶的文章,至多是為了平息黨內和知識界自由派的不滿;或者是為下屆中共黨內權力更替時,加強已故總書記胡耀邦和現任總書記胡錦濤所創立的“團派”地位。也許這其中也有溫家寶的個人打算,即樹立他作為這個時代中共黨內最開放的領導人的形象。

朝鮮把寶押在北京身上

《世界報》國際版今天刊登了一篇有關朝鮮與中國關係問題的分析文章:《平壤為避免“天安艦”事件招來懲罰把寶押在北京身上》。文章指出,一個國際調查委員會於5月20日公布了調查結論,確認朝鮮以魚雷擊沉韓國海軍護衛艦“天安號”的責任,引起國際社會對朝鮮眾口一致譴責。美國指朝鮮的行為是“肆意侵犯”;日本認為朝鮮的舉動是“不可原諒的”;歐盟也說朝鮮的行為是“醜陋的和不負責任的”;韓國總統李明博則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有力的措施來迫使平壤承認犯下的罪行”。

這篇由《世界報》駐東京記者蓬斯(Philippe Pons)撰寫的文章指出,朝鮮海軍在黃海以魚雷擊沉韓國“天安艦”,造成艦上46名官兵死亡,而在這件事情上北京的態度非常曖昧。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在20日國際調查委員會公布調查結論後大事化小,只稱這是一件“不幸的事”,並強調有必要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

平壤方面至今否認與這一事件有關,並要求在朝鮮停戰委員會框架內就事件進行複查。平壤當局甚至威脅說,一旦朝鮮因此事受到新的制裁,就會有爆發“全面戰爭”危險雲雲。

《世界報》文章分析說,儘管韓國的友邦強烈譴責朝鮮的挑釁行為,但制裁朝鮮卻受到許多限制。首席是首爾當局為避免引發更大的衝突,排除了武力反擊。美國方面也一樣,態度強硬,但也不希望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擴大。美國在韓國駐軍28000士兵甚至沒有進入戒備狀態。因此,這一事件就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本周末在東京、北京和首爾穿梭訪問有何下文了;而這個關鍵時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朝鮮的傳統盟友中國。5月初,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秘密訪問中國時,北京還重申了中朝兩國“牢不可破的友誼”。

文章指出,2009年春平壤試射導彈及進行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後,中國曾在安理會投票支持制裁朝鮮,但與此同時北京又繼續給平壤撐腰,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溫和姿態。文章援引日本專家的分析認為,這次希拉里到北京,也不見得能說服中國支持加強制裁朝鮮。

《世界報》文章分析說,“中國在這一事件中的謹慎態度,似乎說明北京打算將它與朝鮮的關係與中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分開來”。到現在為止,美國能夠說服北京支持制裁伊朗,但在朝鮮問題上希拉里在北京可能會碰壁,因為朝鮮地處中國的門戶,對中國來說維持朝鮮的穩定事關重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