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京話題

中韓兩國文化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發表時間:

近日,韓國駐華使館通過中國各大媒體發表書面聲明稱,近期一些國內媒體先後刊載的有關韓國教授稱“詩人李白是韓國人”,以及“朝鮮族發明了漢字” 等的消息報道,並不屬實。聲明並說,這類報道“扭曲事實真相”並有炒作之嫌。與此同時,一份由中國社科院與韓方相關機構合作完成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多數韓國國民對中國的印象偏向負面。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REUTERS/Petar Kujunzic
廣告

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這份聲明還指出,此前有關中國文化“被韓國”的很多報道,要麼是憑空捏造,要麼就是把某些個人的觀點誇大成為韓國國民的普遍看法,扭曲事實真相併進行炒作。韓方對此“深感擔憂,並予以關注”。然而,與此同時,一份由中國社科院與韓方相關機構合作完成的最新民意調查卻顯示,多數韓國國民對中國的印象偏向負面,對中國人的好感程度不僅低於日本、更遠低於美國。

5月21號,中共甘肅省委機關報《甘肅日報》在第七版刊發的一則更正啟事稱:本報於5月14號刊登的《李白並非韓國人》(作者王鈺)一文,經核實,系作者引用資料之誤,特此更正並向讀者致歉。對此,有評論感慨道,這則“更正”啟事,估計沒有多少讀者能看到,但是,被更正的那篇文章“李白並非韓國人”,經過中新社網站的轉載,卻早已傳遍了整個互聯網。中選網上作者信海光的博客文章接著說,替韓國人編段子,以達到煽動中國人對其鄙視與譴責的目的,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近年來,有關“韓國人打算奪走中國著名人物及歷史”的假新聞頻頻出現,比如,說韓國人把孫中山也畫歸己有,要把漢字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及釋迦牟尼也是韓國人和部分長城應該是由韓國人所建造的等等。這些還都是海內外中文媒體正經報道過的,至於那些從未見於官方報道而只是流傳於民間的段子,更是數不勝數。不管怎麼說,這些真真假假的文字,不斷惡化了韓國以及韓國人在中國普通民眾心目中的形象。

也有評論回顧說,記得前些年,”哈韓”還是一種風尚,但自從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在聯合國“申遺”成功開始,一場虛擬的文化之爭便拉開了大幕。對此,儘管早有專家作出解釋,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源起,雖然與中國的端午節有關,但與中國的傳統習俗並不相同。它主要祭祀的也都是一些韓國才有的神靈,吃的是艾子糕,喝的是薏仁汁,這與中國的端午習俗也大不相同。《東方早報》上,作者葉匡正的文章分析認為,文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包容性,任何一種偉大的文化形態,決不會只局限在一個區域中發展。強大的文化從來依靠的就是傳播,就是通過對其他文化的融合來顯示力量的,而不是靠着對某種文化起源的競爭。你就是有再強大、再正宗的起源,在今天的民眾生活中卻失傳了,也終究只能說是一種缺乏生命力的文化。

作者信海光的文章又說,那麼,為什麼在民間互聯網上仍會有許多不和諧聲音呢?究其原因,民族主義在雙方民間的興起是一個重要因素。三十年來,中韓兩國的經濟都在蓬勃發展,但卻又並未達到真正發達國家的水平,自信而又敏感是這個階段國民心態的重要特點。兩個“敏感”的文化互相碰撞,再加上雙方國民都有“乍富”之下暴露出來的醜陋一面,比如說勢利眼,以及觀光旅遊中的肆無忌憚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雙方互相看不起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在海外華人社會“看不慣”韓國人的情形發生的確實更早,而近年來關於韓國人假新聞的最早版本,也多出於大陸以外媒體。關於韓國的段子雖然很多為假,但反映真實情況的也有不少,比如文化符號的爭奪、極少數當地民族主義分子的不合理領土要求等等。然而,儘管如此,這些卻並不涉及中國根本的國家利益,再思及韓國國土狹小且南北分裂的現狀,以及長期淪為元明清各朝從屬國的歷史,作為泱泱中華的國民,更應保有一種大國包容心態,而不是針尖對麥芒地互相排斥 。

前幾年,韓國首都的漢字名稱從漢城改為“首爾”,並要求中方也同時作出改變,對此,不少中國人就感覺到被冒犯了。漢城變“首爾”當然有韓國人自己的考慮,但回頭想想,當年,咱中國首都北京的英文名字peking,不也是應中國政府的要求而一律改稱為“beijing”了嗎?既然全世界都能尊重中國規定的叫法,那麼,中國人同樣也應尊重韓國規定的叫法,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回想當年,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紀錄片《中國》,真實記錄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片中就曾調侃中國人說什麼都是他們發明的;而不少外國友人也對中國人以往宣稱的,對足球和火箭等各種器物的發明權印象深刻;不過,人家也就僅僅是調侃幾句而已,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文章最後強調說,如今,對於韓國方面一些文化上的非份之想,中國人實在沒必要反應過激,畢竟,在韓國朝野理性仍未失去主導地位;更何況,中韓兩國在文化上是如此相像,簡直就像是結在一個藤上的瓜,本是同根生又相煎何太急呢?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