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思潮與政見

追尋朝鮮戰爭與中國極權社會確立的聯繫

發表時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首次默認當年朝鮮戰爭是由金日成發動的這一歷史真相。中國《文史參考》雜誌社也於26日在北京主辦了題為“朝鮮戰爭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在對朝鮮戰爭的真相的追查方面還是有所突破。中國不少學者包括國內學者在內已經注意到中國發起抗美援朝運動對中國國內的重大影響。現旅居台灣的學者阮銘最近指出,朝鮮戰爭是中國走向共產極權統治的歷史轉折點。

廣告

今年6月25日是北朝鮮獨裁者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60周年紀念日,同歷年這一紀念日的氣氛不盡相同,今年前有備受世人關注的朝鮮擊沉韓國天安艦嚴重戰爭挑釁事件,後有朝鮮在海上擊斃中國人以及朝鮮拷問兩名中國間諜致死事件。在東北亞外交風雲變幻的時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於6月2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默認了當年朝鮮戰爭是由金日成發動的這一歷史真相。當時記者的問題是:

« 據包括前蘇聯外交部解密資料在內的歷史 記載,1950年6月25日,朝鮮侵略了韓國。明天是朝鮮戰爭60周年紀念日,中方對此有何評 論? »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回答說: « 我在上次記者會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我想 強調,歷史已經是歷史,不可改變。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到借鑒和啟示。 »

與此同時,中國《文史參考》雜誌社也於26日在北京主辦了題為“朝鮮戰爭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按照目前所公布的部分信息,此次研討會在對朝鮮戰爭的真相的追查方面還是有所突破。如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沈志華指出,1951年中國本來有一次結束朝鮮戰爭的機會,但由於誤判而錯失良機。

關於朝鮮戰爭中中方的死傷人數,官方一直沒有正式的數字,此次討論會上。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徐焰提出一個數字,他說:中國先後有297萬部隊以志願軍名義入朝,戰時共犧牲18萬人。在此次研討會上,除了此類十分有限的史實上的進展外,就朝鮮戰爭的性質,戰爭的意義,戰爭的代價得失等方面的研判仍然基本停留於官方獨家解說的水平上。按照徐焰的表示,儘管有如此重大的損失,中國抗美援朝仍然獲得了三大收益:一是新中國站在“第一線”出兵朝鮮,讓蘇聯站在“第二線”,這種民族犧牲換來巨大的經濟回報。二是中國出兵朝鮮,與世界頭強美國在戰場上取得均勢,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三是中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百年來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共產黨的凝聚力。

徐焰這裡所提三點其實仍只不過是正統官方宣傳。即使按照徐焰自己的說法,以18萬人的生命換取蘇聯十分有限的經濟回報只能是一種獨裁思維。五十年代初的朝鮮戰爭由朝鮮共產政權發動,企圖將南朝鮮納入共產主義的一統天下。即使承認毛澤東藉助戰爭,以國際共產主義之名,換取民族主義的收穫,這種收穫也只能是在一黨專制、封鎖信息、鉗制言論的極權專制的環境下才可以想象。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年喚起的中國民族主義精神,這種民族主義精神,無非只是一種加強共產政權的愛黨主義精神,一種剷除近代以來已經於中國土地上生根的自由、獨立理念的集體主義精神,一種圍堵1949年以前中國已漸成形的民間社會的國家主義精神。

實際上,中國不少學者包括國內學者在內已經注意到中國發起抗美援朝運動對中國國內的重大影響。現旅居台灣的學者阮銘最近指出,朝鮮戰爭是中國走向共產極權統治的歷史轉折點。韓戰之前,中國同自由國家還有經濟文化往來,毛澤東還在標榜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還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韓戰導致毛澤東發動了全國範圍的“反美運動”、“鎮反運動”、“三反五反運 動”,在全國推行“全盤蘇化”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燕京大學被撤銷,校長和教授慘遭批判鬥爭;對中國“自由主義”、“民主個人主義”知識分子的迫害從此開始。

中國國內專欄作者亦忱也指出:朝鮮戰爭因素的介入,使中國國家制度的建設徹底走上了一條斯大林主義的道路,在隨後的一代人時間內排除了任何其他選擇的可能性,當代中國非理性乃至災難性的國家行為,如暴力土改、鎮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文革乃至後來的著名政治“風波”,都可從某種程度上溯源於這場戰爭。
值得指出的是,朝鮮戰爭發動所帶起的抗美援朝運動對中國國內極權主義確立進程的作用直到現在還鮮有研究者涉及。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