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中國海洋戰略初顯輪廓

發表時間:

日本共同社日前報導,中國政府三月下旬向訪華的美國官員正式表明立場,南中國海是中國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中國海洋戰略的分析評論。

廣告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 “言下之意,當然是向美方清楚表明,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方絕不會退讓半步。可以說,中國制訂和調整新海洋戰略,除了反映南海問題的敏感性有增無減外,也展示了中美兩國的博弈中,中國採取了新的主動攻勢。中國發展海權,加強海洋的軍事力量,是經濟實力強大後保護國家利益‘必然之舉’。”“金融海嘯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危機,也潛藏了機遇。美國華爾街貪婪之火除了損人,也令美國‘烈火焚身’,經濟陷入低谷,國內失業問題嚴重,龐大的貿易和財政赤字,令經濟復蘇步伐只能蹣跚而行,因而不得不在政治、外交和經濟政策上調整對華的戰略部署。在這種形勢下,加上南海南沙領海爭端隱患潛伏,日本更對東海經濟專屬區的天然氣田和釣魚台‘虎視眈眈’,中國在有利時機,啟動新的海洋戰略,在中美博弈中‘反客為主’,化被動為主動,顯然是深思熟慮之舉。”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陳冰的評論稱:“當日本媒體率先報道出中國把南海列為自己的‘核心利益’後,很多人僅僅從軍事角度考慮,甚至認為是針對日漸逼近的美韓軍演的‘調虎離山’之計。實際上,如果從今年以來中國海軍的出海弧線及中國發展的層級看,將南海列為中國的核心利益,表明中國的海洋戰略已初顯輪廓,中國的發展方位正發生重大調整。海洋戰略不僅事關軍事和海防,而且與政治、經濟、貿易、資源密切相關。在中國陸上經濟呈現飽和狀態時,海洋經濟將成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梯,海底資源將成中國復興長旅的‘加油站’ 。”“中國海洋戰略的第一步,是對自己領海的堅決守護和對海權的充分掌握。把南海、台灣等海域作為‘核心利益’,重點突出,表明中國在海疆線上加註了紅線,不允許外國任意染指。這也意味着中國與美國、日本的對峙與衝突將更複雜激烈,與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臨海國家在主權紛爭和資源開發上將展開更激烈的、不妥協的角力。”

香港《星島日報》的社論稱:“中國正不斷壯大海軍實力,既發展航空母艦和全球最大的醫療船,又在海南設核潛艇基地,並一貫地不滿美國在中國海岸線一帶進行間諜偵測活動。 美國藉南韓軍艦疑遭北韓擊沉事件,計畫與南韓在黃海進行軍事演習,出動到核動力航母,雖然針對北韓,但演習地點是歷次黃海演習中最接近中國的,連北京都可以在攻擊範圍之內,中國早已公開表示不滿。……中國高層官員向美國外交高層官員提出對南海主權的重視,姿態比以前強硬,捍衛自己在這一帶的經濟、航運等多方面利益,還包括國家安全的考慮,向美國表明對其海洋包圍策略和軍事偵察活動的不滿,但以中國現時的海洋軍力,仍然遠不足以挑戰美國的絕對海洋軍事優勢。”

香港《明報》署名孫嘉業的評論稱:“中國聲東擊西”。“中國向美國公開宣布南海屬於國家核心利益,加上中國海軍戰艦頻頻穿越日本列島,令人產生中國要在太平洋上與美國爭鋒的印象。其實,中國深知自己在海權上與列強一較高下的時機還未成熟,西線才是中國的戰略重點。” “連西方輿論都看出了其中的奧妙,當新疆、西藏的生活水平較其鄰國高出一截時,‘藏獨’和‘疆獨’的生存土壤就大為減少。更重要的,中國的國土空間將獲成倍拓展,對內地經濟來說,西部是投資和消費的新樂園。”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