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我們應該在我們的學校里教中文”

發表時間:

今天(7月26日)出版的法國《論壇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應該在我們的學校里教中文”的訪談,採訪的是施耐德電氣集團現任管理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ean- Pascal Tricoire 。他認為不應該把中國看作是威脅,而應視為是一個巨大的工地,它能為西方企業提供無限良機。

廣告

我們是否生活在中國加速發展的時代

Jean-Pascal Tricoire 認為,經濟危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反而得到強化。從經濟層面看,中國在目前的經濟危機中表現不錯。“正如我在1997至1998年間在中國時所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國家在當時扮演了穩定的角色。從經濟、金融直到文化和外交等所有領域,中國佔據的位置越來越多。中國重返世界與其人口在全球的份量相符。在183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的國民收入總值已經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的30%。那麼,一個人口佔全球20%的國家,它今天嚮往在全球至少獲得同樣比例的份量應該很正常”。

“目前正在中國所發生的,從來也沒有在人類史上以如此大的規模和如此快的節奏發生過。中國取得的這一切來源於一個既非常有組織又分權的這樣一種模式。在30年時間裡,中國把窮困國家的身份轉換成一個擁有超過4億中產階級的國家。這一獨一無二的、在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崛起衝擊或者將要衝擊我們一代人。中國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賦予教育和技術以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給予了創業者嚴格的計畫和有力的支持”。

西方如何面對中國

Jean-Pascal Tricoire 認為,西方首先應該參與中國的增長。在未來五年裡,一億三千萬中國人將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對工業界來說,五年的時間等於明天。這同時意味着對能源,對住房,對食品和水,以及對交通的巨大的需求。這對於世界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工地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應該學習如何生活在一個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講漢語、並且用中文思考的地球村中。我們的企業將會有中國顧客,中國合作者,中國員工,中國持股人,也會有來自中國的競爭。施耐德電氣集團在中國已經有15000名員工,占集團員工總數的15%。中國在我們集團的營業額里占的份量稍稍多於10%,中國是我們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中國模式能夠走出高增長帶來的困境嗎?

Jean-Pascal Tricoire 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認為, “中國目前的政府非常注重社會平衡與社會公正。中國人選擇了強行上馬發展經濟的路子,這意味着在全中國所有地區採取同樣的速度沒有可能。很明顯,這樣做就不會沒有社會緊張,也許將會產生衝撞和阻礙,但我不相信中國社會會發生爆炸。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越來越少的人去中國投資是僅僅為了成本,中國的成本比以前越來越高。去中國,首先是為了中國市場,同時是因為這個市場上生產生態的興旺蓬勃”。

法國在中國市場處的位置如何

Jean-Pascal Tricoire 認為,法國可以做得更好。法國的企業應該在中國投資,在中國發展。應該在中國培養好我們的合作者。法國還應該接受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和來自中國的合作者 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未來在中國的最好的辯護律師。法國應該在學校里教中文。Jean-Pascal Tricoire 還表示,的確,我們與中國的文化區別很大,但是我們生活的方式到最後又很接近。我們不應該僅僅用有色眼鏡去看中國。這樣,我們就會學會這個國家的很多的文化以及思考的方式。在經濟層面上,法國與中國都受到一些傳統的經濟領域的影響很大,比如交通、能源和國防。我們的中國對話者現在要求我們在城市持續化發展、食品業、健康、新通訊技術等方面擴大視野。舉個例子:中國人希望在未來建設400個“綠色城市”,他們並且通過法中委員會建議,優先讓法國企業在三到四個中國城市進行試點。那麼,讓我們抓住對方伸出的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